除夕&一月·寒冬腊月至 除夕团年时丨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二 )


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可见在大寒时节,是天气已经寒冷到了极点。因为大寒节气,一般来说正处于“三九”的时期之内。
在古代,没有精准的天气预报,人们口口相传,发明出一种民间的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叫做“数九”。根据民间算法,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般来说,“三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才有“三九四九,冻死猪狗”的说法。当数到九个“九天”,也就是数完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之时。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便是立春,人们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因为年节恰在立春前后,所以大寒一到,年味渐浓。于是,大寒节气的习俗,也大多跟农历新年相关。人们“扫尘”、“糊窗”,除旧布新,打扫好卫生等待新年的到来。同时,还要“赶集”,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
除夜春雷隐地起,小年岁雪纷未已。
除夕&一月·寒冬腊月至 除夕团年时丨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文章插图

清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
小年 1月25\26日(农历腊月廿三\廿四)
小年一到,人们就开始忙着扫尘、祭灶了。一直以来,小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一般在历腊月廿三或者廿四。“腊月二十三祭灶,成都人喊的过小年,这一天晚上要把灶神老爷送上天。成都人家家户户都要祭灶,也就是祭祀灶神。”刘孝昌如是说到。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民间传说,过去每家每户的灶神,是玉皇派到人间来,保护和临察这家人所行善恶的神仙。看这一家人在这一年里做多少善事又做多少恶事,灶神爷都就要一一记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灶神就要上天去,给玉皇禀奏一年来这家人的所作所为,以降祸福。”刘孝昌说到,因此在这天特别要谨言慎行,尤其要告诫自家的娃娃不要口出秽言,以免招不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除夕&一月·寒冬腊月至 除夕团年时丨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除夕&一月·寒冬腊月至 除夕团年时丨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文章插图

清 冷枚《闹春图》
除夕 1月31日(农历腊月廿九)
除夕一到,意味着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但在今年的除夕,并不是在大年三十。早在十余日前,话题#2022年春节没有年三十#就登上了热搜。据天文专家介绍,这主要与“朔望月”有关,月亮圆缺变化一周称为一个朔望月,一个周期平均为29.5天。恰逢2022年腊月是小月,便没有了年三十。但专家表示,只要正月初一还在,前一晚都是除夕。
除夕之夜,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团年饭了。对于老成都人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其实,团年从腊月开始,成都的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就连没有钱的人也要想方设法割几斤新鲜肉,做点腊肉在灶头上挂起。有个别人家很能干,自己做糕点、蒸年糕,还有做糖果。”刘孝昌描述到。
“一餐年饭送残年,辣味鲜肴杂几筵。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和团圆。”过去,成都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到,其是成都人团年的真实写照。当然,在团年饭之外,除夕之夜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习俗:祭祖、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守岁、发压岁钱……当家人们围坐一桌,看着小孩子欢天喜地地接过红包,桌上的年夜饭香气扑鼻,满目都是春联和窗花的红色。对于国人来说,一年的辛勤劳动,应该就是为了这一刻的团圆和温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