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乡村少年到“数学皇帝”:永不言弃的至真人生

对我来说 , 数学赋予我的 , 是一本让我在世界各处随意走动的护照 , 同时也是探索这世界强而有力的工具 。 几十年来我研究学问 , 处世为人 , 屡败屡进 , 未曾气馁 。 我一生从未放弃追寻至真至美 。
——丘成桐
从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 , 到举世瞩目的“数学皇帝” , 他如何克服万难、不断挑战人类智慧极限?为了发展中国基础科学教育 , 关注和支持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 , 他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心血?近日 , 丘成桐自传《我的几何人生》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 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最强大脑” , 一位顶尖科学家复杂而迷人的精神世界 。
人生最大的荣耀 , 乃是屡败屡战
丘成桐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 。 1949年 , 他出生于广东汕头的一个书香世家 , 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 。 父亲丘镇英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 , 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 , 后在香港崇基书院担任哲学教授 。 母亲梁若琳是梅城最后一位秀才梁伯聪之女 , 是一位温婉而坚毅的传统中国女性 。
童年的生活虽然清苦 , 但是在父母的庇荫下 , 他也曾是不知愁滋味的小小少年 , 和小伙伴们奔跑在乡野 , 为学不好英语而苦恼 。 十四岁时 , 父亲遽然辞世 , 这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 摆在他面前的 , 是愈加贫寒的生活 , 以及一大家人的悲痛 。 柔弱的母亲坚强地站了出来 , 日夜操劳 , 扛下整个家庭的重担 , 保证幼子得以继续完成学业 。 年少的孩子一夜长大 , 开始一边勤力打工、一边拼命学习 , 逐渐展现出对数学的非凡天才 。 在良师益友萨拉夫等人的指引下 , 这位貌不惊人的中国青年 , 凭借惊人的天赋与不懈的努力 , 开启了一段惊人的奋进之旅 。 二十岁 , 他远渡重洋 , 克服文化休克、英语口音过重等重重障碍 , 短短两年后即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二十七岁 , 经过数年的艰辛研究、屡败屡进 , 他最终破解顶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 , 引起世界数学界的巨大轰动;三十岁 , 他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三十三岁 , 他荣获“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 成为首位获得这一殊荣的华人数学家;三十八岁 , 他成为哈佛大学教授 , 这已是他第三次收到哈佛的邀请 。 2018年 , 丘成桐荣获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 这是该物理大奖首次颁给华人数学家 。 自此 , 丘成桐也成为世界唯一一位包揽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四项大奖的科学家 。
一个科学巨人之所以能够站在高峰之巅 , 一定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漫长而艰难的攀登 。 “有人说我在解决数学难题时会展示出惊人的坚毅 , 我相信这部分应继承自母亲 。 就算在最艰难的岁月之中 , 她仍然激励我努力读书 。 ”丘成桐在书中深情回顾了家庭给予自己的支持 , 并谈到对“天才”的看法:“我其实并不喜欢‘天才’这一说法 。 我所相信的 , 乃是坚持的力量;人生最大的荣耀 , 乃是屡败屡战 。 ”
数学拥有神奇的力量 , 照亮寻找真与美的旅程
数学是一门探索真理的科学 , 它既单纯又深奥 , 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蒙娜丽莎微笑嘴角的上扬角度、新冠病毒的传播速率、火箭发射升空的瞬间、记忆中那份不及格的数学试卷……说到数学 , 有人感到激动人心 , 有人却感觉枯燥乏味 。 在丘成桐看来 , 虽然数学、物理、生物、电子等自然科学 , 与文学、音乐、绘画等人文科学看似泾渭分明 , 但实际上 , 它们都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真理的追寻 。 特别是数学家 , 他们也可如文学家一般天马行空地创作 , 以数字、图形和规律 , 架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