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神通广大 皮衣制作技术却停留在石器时代( 二 )


在西伯利亚曾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用猛犸象牙做成的小雕像 。 在显微镜下 , 可以观察到这些小雕像上残存的描绘帽子、皮衣、鞋子、装饰品甚至背包线条的痕迹 。 这些服饰与今天生活在东北亚的伊捷尔缅人、科里亚克人等民族的穿戴仍很接近 。 这些民族服饰除精心剪裁的毛皮外 , 串珠、刺绣图案等也非常显眼 。
从生皮到熟革
当生产条件改进后 , 仅用孙悟空在野外处理虎皮的手段就不够了 。 为让皮毛变得更加耐用而不易降解腐烂 , 需要用各种方法来把它鞣制成皮革 。 鞣皮可以使用含鞣酸的植物、动物脂肪以及明矾等矿物 , 这些技术路径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 , 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最早形成手工业体系 。 中国的制革工艺相传出现于黄帝时代 , 到商代有了初具规模的制革业 。 直到现代 , 在寒冷的格陵兰和阿拉斯加等地居住的因纽特人 , 传统上仍翻滚拍打并用尿液浸泡海豹皮 , 后用牙齿咀嚼 , 待其柔软再用脂肪来鞣制 。
在《西游记》成书的明朝 , 制革技术又发展得怎么样呢?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对其记载比较详细 。 他介绍了“东北三宝”之一貂皮大衣的来历 , 称六十多张貂皮才能连缀成一件大衣 , 当时售价五十多两银子 , 约相当于今天的两三万元钱 。
书里还介绍了贵族穿的羔羊皮、穷人穿的老羊皮、做鞋袜的麂子皮、价格低贱的猪狗皮、特供皇帝穿的金丝猴皮、猞猁皮 , 以及“杀生盈万 , 乃得一裘”的天鹅绒等 。 孙悟空获得的虎皮 , 被认为拥有最美丽的花纹 , 适合威武将军穿用 , 显然这也很符合悟空的特点 。
《天工开物》还记述了皮革生产的具体工艺:“麂皮去毛 , 硝熟为袄裤” 。 所谓“硝熟” , 指的是用芒硝(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和面粉来鞣制加工皮革的方法 。 这种“硝面法”当时已沿用数千年 。 《西游记》第四十二回里 , 孙悟空与观音乘莲花渡海时 , 担心跌下水去 , “湿了虎皮裙 , 走了硝 , 天冷怎穿”?这是因为芒硝易溶于水 , 虎皮裙浸水后 , 芒硝溶解流失 , 皮革会恢复成生皮的硬态 , 难以再使用 。 可见取经路上几番寒暑 , 悟空不知何时把虎皮裙做了改进 , 而且对这件衣裳还挺爱惜 。
悟空杀虎取皮时 , 唐僧刚结识好斗嗜杀的悟空 , 为维持取经事业 , 只能默许他的残忍行为 。 作为现代人 , 我们应该认识到穿在身上的动物皮毛背后 , 是万物生灵的巨大痛苦 。 为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 , 应尽量避免购买皮草制品 。
【|孙悟空神通广大 皮衣制作技术却停留在石器时代】(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