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的历史原因,公公婆婆重女轻男( 二 )


经济需求人生在世 , 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两者:生与死 。要维持生存,必须有收入来源 , 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 , 直到2011年,城镇人口才首次超过农村,像新中国成立前夕,城镇人口只有5000多万,而农村人口将近5亿 。既然在农村,想获得粮食 , 必须在田间地头耕作,受技术水平限制 , 粮食产量低,劳动强度大,“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只要有一个人不种田,就会有人饿死 。更糟糕的是 , 这种经济模式非常脆弱,一旦遇到洪水、干旱、蝗虫等灾害 , 很有可能破产、死亡,贾谊《论积贮疏》说“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 , 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大灾之年,卖儿卖女、易子相食的比比皆是 。
由于身体原因,男性的力量比女性大,精力也更为充沛,能够胜任繁重的农活 。古人造字的时候 , 把“田”和“力”放在一起,组成“男”字,就十分形象,男性是劳动力,是粮食的生产者 。女性的耕作效率远远比不上男性,只能洗菜、做饭、带孩子,干些辅助性的工作 。长此以往 , 她们不能为家庭创造收入 , 只能消耗丈夫生产的粮食,离开了丈夫,她们便难以生存,自然受制于人,地位被边缘化了 。每多生一个男孩 , 就是为家庭增加一个劳动力;每多生一个女孩,只增加了消耗粮食的人 。本来产量就低 , 遇上大灾之年,更是在死亡边缘徘徊,农户当然希望多生男孩,把“蛋糕”做大,而不是越分越小 。
像古代北美地区的因纽特人,就是很典型的 。他们生存的地方在北极圈附近,纬度过高,种什么死什么,为了生存,必须靠打猎 。既然要与猛兽搏斗 , 自然得派出力气更大的男人,女人是胜任不了的 。每当族群里的女人、老人数量过多 , 他们就会进行调整 。请老人离开,抛弃在冰天雪地里,自生自灭;把新出生的女婴掐死、溺死 , 因为他们无法创造食物 。年复一年,只吃饭、不生产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所有人都活不下去 。
【重男轻女的历史原因,公公婆婆重女轻男】

重男轻女的历史原因,公公婆婆重女轻男

文章插图
越是重男轻女的地方,女性往往创造不了多少价值,男人是家里绝对的顶梁柱 。如果女人参与生产,改变了经济地位,重男轻女的观念也会随之逆转 。像苏南地区的一些家庭,就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做法,当地刺绣水平非常高,绣娘掌握了技术,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厉害的,靠一根针可以买一套房,很多居民后悔没有生女儿,传承刺绣技艺 。像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 , 就业岗位多,收入水平高,许多女职工做不了农活,还可以从事财务、行政、营销、研发等其他工作,获得不错的收入 , 她们的经济地位比传统农村的妇女要高得多 。
安全需求前段时间,CCTV7从一个频道变成了两个频道 。原来是军事、农业频道 , 现在是军事频道和农业频道,因此被观众笑称为“耕战频道”,不过在古代,战争的确是与生产同样重要的事情 。大到朝廷层面征发军队,抵御游牧民族入侵,平息地方叛乱;小到村与村之间的矛盾,宗族与宗族之间的摩擦,强盗、土匪的入侵,都需要男性成员拿起武器,捍卫或者掠夺财产 。太平天国运动时,八旗、绿营一败涂地,被教训的满地找牙,清政府就号召地主们办团练,组织乡勇,维护既得利益 。老幼妇孺都是被保护的对象,很少有派女人上战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