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下指纹已普及为何屏下摄像头还不能普及,屏下指纹手机( 二 )


简单来说,就是屏幕的PPI和透过率的矛盾 。目前的屏幕PPI大约在400左右,而PPI在这个水平 , 相机中光的透过率是很低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拍照效果 。如果把PPI降低,提高透过率 , 就会出现显示区域的PPI和整个屏幕的PPI差距很大,从而出现显示区域有色块等现象 。所以,以目前的技术能力,无法找到兼顾显示效果和相机效果的有效方案 。虽然小米在2019年就发布了基于CUP的技术DEMON,但离达到量产效果还是有距离 。
因此我们想见到屏下摄像头的大规模普及应用,可能还需要等很长时间不过整个产业都在努力,相信未来一定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将屏下摄像头量产 。你喜欢的全面屏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屏下指纹已普及为何屏下摄像头还不能普及,屏下指纹手机

文章插图
屏下摄像头,为什么不受待见了?全面屏技术出现后,打造 100% 屏占比的手机成了各品牌努力的共同目标,在这几年里,我们看到手机正面按键完全消失,通话听筒被巧妙隐藏,但唯有前摄像头变成为「钉子户」一般的存在 。实际上,中兴早在两年前就成功推出了屏下摄像量产机,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 , 这一技术还没有普及开来 , 甚至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
iPhone X 发布后,全面屏技术进入了一段非常激进的发展时期,当时手机厂商们为了把「额头」去掉,纷纷推出刘海屏和水滴屏的解决方案 , 但那时消费者还难以接受异形屏幕,所以手机厂商们想到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把前摄从屏幕上「扫地出门」 。
2018 年 6 月份,蓝绿两厂先后推出了 vivo NEX 和 OPPO Find X,这两款手机采用了机械式升降结构,把前摄模组藏到了手机内部,需要时再通过机械运动的方式升起,如此一来,屏幕上便不存在任何开孔,也就实现了真正的全面屏 。这种思路很快得到认可,之后大获成功的 Redmi K20 和 K30 系列就沿用了很长时间 , 并把「真·全面屏」当成了最大卖点 。
如今再次回顾起来,你会发现当时实现「真·全面屏」的方式还有很多,除了弹出式前摄之外,小米 MIX 3、荣耀 Magic 2 和联想 Z5 Pro 还想到了滑盖全面屏这种复古的方案 。
有些手机厂商则更极致,它们完全取消了前摄,比如努比亚 Z20 为了保证正面全面屏,在机身背面又加了一块小屏幕,以供自拍和其他场景所需 。还有一款比较冷门的三星 A80,利用了翻转摄像头的设计,形态变换更加巧妙,需要时将后摄转到正面即可 。
可惜机械式解决方案并不完美,首当其冲的是对机身重量和结构的影响 。以小米 MIX 3 为例,虽然只是一部 6.4 英寸的 4G 手机,但重量却达到了 218g,甚至比今天的 游戏 手机还要重 。另一方面来说,机械式结构也更容易出故障,而且增加了后期维修的难度和成本 。除此之外 , 体积较大的前摄模组也严重挤压了后摄元器件的排布空间,这与之后大力发展影像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在不久之后,这些「真·全面屏」的手机很快便退出市场了 。
不过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还有一些用户会怀念升降式摄像头,倒不是完全因为「真·全面屏」的形态,反而是由于一个「无心之举」 。因为升降式的特殊设计,手机在调用前摄时必须将摄像头升起,所以当某些软件想要偷偷调用摄像头时 , 这些「偷拍」行为就会暴露无遗,而对于用户来说,升降摄像头可谓是从物理层面保护了个人隐私 。
进入 2019 年 , 刘海和水滴逐渐进化成「挖孔屏」,当前摄模组变得越来越小后 , 将其隐藏到屏幕下面似乎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于是「屏下摄像」被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 。简单来讲,屏下摄像技术需要攻克的难点有两个,「屏下」即把屏幕变透明,「摄像」就是取景成像,而当屏幕变透明后 , 摄像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