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带行李“漂”在城市病房里的人( 二 )


这两天 , 一篇关于这座城市超6000名环卫工住在公厕的网文 , 周姐和几个老乡也看到了 , “他们干的也是脏活累活 , 但总算是公司给安排了固定的住处” 。 因为没有固定的住处 , 周姐几乎不添置任何新物件 , 手边的东西大多是老乡或者患者留下的 。 “谁都想有张固定的床睡觉 , 有个自己的柜子搁东西” , 但周姐从没想过在城市里落脚 , 她和姐妹们共同的心愿就是:在这座城市里赚钱 , 回老家县城买个楼房养老 。
这是大多数进城务工的人口“移民转型”的路径 , 国内如此 , 全球亦如此 。 20世纪70年代 , 英国地理学家斯凯尔顿(RonaldSkeldon)在研究秘鲁库斯科乡村居民往返首都利马的生活轨迹时就发现 , 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 往往横跨几代人 。 最终总会出现一个关键点 , 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村庄的人都把生存和投资的目标转向城市 , 不再以农业为主 。 这被称为移民转型 , 这个过程持续时间的长短 , 主要取决于资源与教育 , 接受过更高教育且拥有城市资源的人口 , 迟早会彻底成为城里人 , 但并非一定要落户利马的市中心 。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城市进入老龄社会 , 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 尤其是与医护、养老相关的用工缺口更是显见 。 目前不少国家都开放了招聘外籍护工的合法通道 , 2020年 , 新西兰曾将对专业注册护士才开放的申请永居的范围 , 扩展到雅思6.5以及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等条件的护工 。 社会学家蒂利(CharlesTilly)将这些抓住机会进城务工并最终能落脚城市的人视为拥有“高尚志向、坚韧而聪明的人” , “他们缴纳的税金不但可以弥补节节高升的国家支出 , 也能带动乡村更好地发展” 。 他们将从城市里观察到、学习到的生活方式、知识观点一点点传递、带回乡村 , 比如生育观念、卫生观念 , 他们与城市互动、融合得越多越正向 , 这样的变化越快 。
在乡村的衰落与进步中 , 城市也因吐故纳新而变得有活力起来 , 几百年的世界城市进化史都在证明这一点 。 桑德斯(DougSauders)在《落脚城市》里写道:昨天那些陌生的乡村人口与外来移民 , 不但会成为今天的都市商人 , 更有可能成为明天的专业人士和政治领袖 。
周姐可不认为自己是什么专业人士 , 她听“有见识”的患者说过 , 有些城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开放了公租房的申请 , 在她的理解里 , “能申请公租房的一定都是劳模 , 有特殊技能 , 对这座城市有重大贡献”的人 。 她对能有那么多人叫她一声“周姐”就很满意了 , “起码这里有这么多人知道我的名字 , 我回老家了他们还念叨我” 。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
【上市公司|带行李“漂”在城市病房里的人】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