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读完这个就是翡翠专家了( 四 )




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怎样界定是否老坑翡翠呢?说来话长!世界著名优质翡翠矿床位于缅甸北部乌尤河(亲敦江支流)流域 。 从十三世纪(也许还早)就开始在这一带开采冲积砂矿和冰川砂矿 , 直到十八世纪才发现原生翡翠矿床 。 原生翡翠矿产于前寒武纪地层中呈由北向东延伸的蛇纹石化橄榄岩体内 。 主要产地是度冒、缅冒、潘冒和南奈冒 。

这四个矿区是由彼此相距很近的脉状、透镜状、岩株状翡翠矿体组成长而厚的同一矿带 , 沿走向长近1—2.5公里 。 含翡翠的脉体呈环带状构造 , 脉体中心部分是硬玉单矿物翡翠岩 , 向脉壁方向渐变为钠长石一'翡翠岩带 , 钠长岩带和碱性角闪岩带 。 翡翠岩一般厚2.5—3米 , 主要由白色硬玉组成 。 这种翡翠是一种致密(极细粒至中粒)的硬玉颗粒集合体 , 它的外貌很象白色砂糖状大理石(仔细观察具变班晶交织结构) 。 有的地方在白“地”上杂乱地分布有各种颜色(深绿、苹果绿、黄绿、藕粉色)的斑点和条带 , 有时在同一块裴翠岩中几种颜色恰到好处地融和搭配在一起 。 这几个矿区被发现时 , 矿脉中的部分矿石在露天裸露的时间已经非常的久了 。 由于当地的带酸性的地下水和雨水的长期浸泡和侵蚀 , 当地的翡翠矿石变得质地更加细密(因为那些质地粗松的矿石已经被风化和腐蚀掉了)在经过加工后显现出非常好的通透度 , 这些矿区产出的翡翠就被行内人士称作“老坑”料 。

所谓“新坑” , 也就是指那些翡翠矿脉形成时间较晚一些的 , 远离上述的那条矿脉的坑口 。 由于年纪较轻 , 露天形成时间也不够 , 所以大多质地粗松 , 水头短少 , 也有人将山料翡翠矿石也归纳进来 , 但其实大多数“新坑”翡翠矿石是从几十米深的坑井里掏出来的!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被行内人士称作“83坑”的翡翠矿脉 。 因其被发现得较晚(1983年) , 加之产量颇巨 , 目前用来做翡翠饰品的原料 , 主要来自那个矿区 。 而真正老坑矿床由于几代人的开挖 , 已经资源殆尽了 。

凡老坑矿料一般都质地紧密 , 密度一般都能达到3.20(由于矿物生成过程中产生交带现象 , 故融合进的矿物含量也有不同 , 会产生不同密度的翡翠矿岩但平均密度应不低于3.20/cm2)而新坑矿料可能在生成时没有那幺高的温度和压力 , 结果就是大都质地粗松 , 其中虽有质地较为细密的 , 看似水头不错的品种但普遍密度都达不到3.2这个界限 。 由于其质地粗松 , 有的就像冬瓜瓤 , 有的还像是糠萝卜 , 它们的底色多以乳白、灰白、浅绿为主 , 矿石看起来好象是粗盐粒压在了一起 , 底色中常常散布着绿色 , 暗绿色 , 墨绿色 。 颜色的造型一般呈现出云朵状、浸染状、脉状、团块状 , 分散凌乱好似飘花 。 的确难登大雅之堂 , 但弃置也的确可惜!从而应运而生出了一只将其优化改良的浩荡产业大军 。
现在市场上所有的底子细腻 , 水头好的翡翠 , 都叫老坑了 。


翡翠的“种”
现今市面上关于翡翠的“种”的称呼真是让人掉进云里雾里 , 摸不着边 。 什幺玻璃种啦 , 冰种啦 , 金丝种啦 , 观音种啦豆种啦 , 芙蓉种啦 , 马牙种啦 , 雷劈种啦等等 , 听得人头晕眼花到最后不知道该把见到的东西规在哪一类里面 。 更有甚者 , 还有宁可买有种无色的也别买有色无种的这一说法 。 试问买一件老坑玻璃种无色的翡翠饰品戴在身上 , 您说有没意思!?知道的说您买了件没颜色的翡翠 , 不知道的还以为您身上这东东是块玻璃呐!

再者说 , 碰到一件很绿颜色的 , 质地很差的翡翠 , 绿色闷在里边透不出来俗称“闷死”的 , 我想大家也不会考虑购买吧 , 因为怎幺看都像一块绿石头 , 而不像是块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