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李晨阳:做“孟子式”哲学,力促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 二 )


中国哲学|李晨阳:做“孟子式”哲学,力促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
本文图片

《品格Character》一书运用到了中国哲学资源
无独有偶 , 西方著名的伦理学家斯洛特(Michel Slot)在2018年文章《阴阳与心》中谈到 , 西方的mind远不如中国哲学的“心heartmind”更适合描述人的道德心理学 。 所以 , 当代伦理学应该借助“心”的概念 。 用这第二个意义的标准来衡量 , 中国哲学已经开始登上世界哲学的舞台 , 但是还远远没有成为世界哲学 。
按照第二个标准 , 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有两个显著标志 , 一是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舞台上活动时 , 是否是人们常用的参照系 。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古希腊哲学 。 比如当代人构建哲学理论时 , 就经常引用和参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 这并不意味着别人接受古希腊的哲学观点 , 但是 , 讨论新的哲学问题时 , 大家时常参照他们的观点 。 像上述两位美国哲学的学术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哲学被引用的典型例子 。 但是 , 在这个方面他们还不是主流 。
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第二个标志是有大量哲学工作者了解并借用中国哲学的资源 。 这些人包括专门做中国哲学的学者 。 他们是中国哲学的专家 , 有学术方面的权威 。 同时也包括非中国哲学研究者 。 后者的主要兴趣不在中国哲学 , 但是对中国哲学有兴趣 , 可以借助中国哲学的资源 。 对于他们不应要求能够读中国原典 , 只要有基本了解、有足够的兴趣 , 他们就可以利用中国哲学的资源 , 构建他们自己的哲学思想 , 并且在做中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国哲学 。
李晨阳指出 , 第二类人数增长很快 , 最早在1980年代初 , 美国主要高校里 , 中国哲学就在伦理学里被提及一下 , 大部分是在东亚系或宗教系 。 而新世纪后 , 几乎所有的高校哲学系都会开设某种形式的中国哲学课程 。 有些是专门的中国哲学或者亚洲哲学 , 有些则是在专题课里包括中国哲学思想 。 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好 , 这第二类的人数应该会有很大的增长 。
如何避免将孟子式思想误解为孟子思想?
中国哲学|李晨阳:做“孟子式”哲学,力促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
本文图片

“再受教育”的孟子(左)可以接受洛克(右)的思想 , 进而发展自己的民本思想
“在中国哲学变成一种世界哲学时 , 要尽力避免把哲学过于历史化 。 ”历史与哲学史固然重要 , 但是它们不能取代哲学构建的工作 。 在西方高校执教多年 , 李晨阳深知路途中的歧路 。 这里有两个误区 , 一是把中国哲学仅仅当做历史思想来还原 , 二是把哲学问题当作历史问题来解答 。 罗蒂在1984年出版的书里指出有两种建构或重构的方式 。 一种是历史建构 , 就如同科学思维一般 , 还原到历史的原状态中去 , 比如孟子和荀子当时是怎么解释的 , 这需要依靠文本解决 。 还有一种则是理性建构 , 即和受过“再教育”的历史人物的再对话 。 李晨阳借亚里士多德举例 , 历史上的亚氏 , 他的知识是有限度的 , 在当代学了新知识后按照原来逻辑去思考 , 一些原有的结论势必会调整 。 比如 , 亚里士多德时代主张不给奴隶以权利 , 如果他接受了现代教育一定会改变想法 , 会认为是制度的不公平导致奴隶没有变成完整的人 , 而并非奴隶本身固有某种缺陷 。
李晨阳又举中国的例子 ,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民本性 , 但它不是现代的民主思想 , 民本思想强调上天通过百姓的眼来了解君主所为 。 如果孟子活到今天接受了今天的再教育 , 他一定会认为君主制不可行 , 会把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 。 李晨阳强调 , 这里就区分孟子思想和孟子式思想 。 孟子思想就是历史上孟子本人的思想 。 它已经形成 , 不再变化 。 孟子式思想则是可以发展调整的 。 主张孟子式思想的人 , 会从“民为贵”和“天视自我民视 , 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中发展出当代的民主思想 。 当然 , 孟子式的民主思想可能不同于洛克的基于人权、身体权、财产权的民主思想 。 孟子式思想再进一步也有可能跟洛克的思想结合 , 发展出新的中国当代思想 。。 但孟子思想是不会的 。 就这个比喻而言 , 中国哲学史的工作是搞清楚什么是孟子的思想 。 中国哲学的构建是要发展孟子式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