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绿海」一生天涯入画,曲终人散落妆
《旧唐书》载,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让出生不久的太子李承乾不再哭闹,命人将皇宫中善于吹打的人组织起来进行表演。幼小太子听到吹打声遂停止哭闹,龙颜大悦的李世民于是专门成立一个吹打嬉闹的班子,这些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戏逗太子,简称“戏子”。这种表演娱乐形式后来被传布到民间市井,人群不断壮大,这一称号也就在政权更迭中被传承下来。
从戏子最初产生的时刻起,在人们眼中就是供人取乐的玩物,这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古代社会,戏子无疑遭到人们普遍的不屑与轻蔑。
文章插图
[清]沈容圃《同光十三绝》(局部)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和讲究名分的社会,魏晋南北朝以后官修史书从社会地位上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三教九流”,从职业身份上将人们区分为“三六九等”。所谓“三教”就是儒、释、道,“九流”尽管历来说法不一,但都分为“上中下”三等:一流帝王相、二流官军将、三流绅贾商、四流派教帮、五流工塾匠、六流医地农、七流巫乞奴、八流盗骗抢、九流耍艺娼。艺人在魏晋时又被称为优伶,优就是俳优,有调戏的意味;伶是指乐工,优伶二字含有轻薄之意。
无论是魏晋时的优伶,还是唐代的戏子,作为专业从事表演的人员,他们在古代和婢女、娼妓、乞丐、恶棍、剃头师傅、当铺、灶头厨师、澡堂、木匠等人员共同被称作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处于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被视为贱民,是专门供达官贵人娱乐消遣之用。他们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同“良家”(军、民、商、灶四民为良)通婚,甚至连衣着乘坐都有所限制,因而戏子在我国古代其社会地位是非常低微的。而且民间素有“娼妓无情,戏子无义”的说法,更是将戏子和娼妓并列在一起,娼妓与戏子虽然同为下九流,但娼妓尚有从良的机会,而戏子却终身难以摆脱卑微的身份。
古代尊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历朝历代倡导以农为本、以稼穑为先,那些远离农耕的戏子们在“士农工商”四个主要阶层中一个也不沾,他们不懂农事不事生产,被官府视为不务正业的贱民。而且,戏子这种职业存在许多有悖“纲常伦理”的地方。他们常年在外奔波、居无定所,无法在家孝敬父母、伺候长辈。根据表演需要常常还得男扮女装,原本母子关系可能在戏里变成了夫妻关系;即便家里正在操办丧事或喜事,上了戏台仍得进入角色,或大声痛哭或破涕为笑。尤其是女子,在戏台上抛头露面,这些无疑都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完全相抵触相违背。
在戏台上表演是戏子的本职,而下了戏台众多戏子却不得不谄媚逢迎达官贵人,既卖唱又卖笑,让人唏嘘不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台上表演一出好戏,且唱念做打样样精通,这需要靠戏子们十年如一日的艰辛磨砺,即使寒冬酷暑也必须吊嗓子、拉筋骨,应了那句“要想人前显贵,你必得人后受罪”的老话。无论是挑帘登台、轻抛水袖,还是陈戏新腔、花啼婉转,或许你一嗓成名,成了角儿,宾客满座,万千追捧。戏子入画,一生天涯;戏子落妆,曲终人散。擦去粉墨,是镜中长期被浓妆重彩侵蚀的脸,心中的凄苦万状、悲凉重重何人能解?
旧时代的戏子是比平民身份还要卑贱的最底层的社会群体,如同古代达官显贵家中的奴婢一样。他们不但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没有上升渠道,男性戏子不仅自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终生不得为仕,其后代也被剥夺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科举制度对于古时男性文人而言,是通向显贵荣华的唯一渠道,也是贫寒子弟改变窘困境遇的不二法门,而这路径无情地把他们挡在官宦门外。更悲惨的是,历朝历代始终奉行良贱不得通婚,这一歧视性观念肇始于先秦时期,《方言》卷三中明确“凡民男而婿婢谓之臧,女而归奴谓之获”。
- 郑兵$「诗歌欣赏」郑兵:那条河
- 打火机与公主裙@「推文」《我的城池》《打火机与公主裙》|校园甜文|痞帅x乖乖
- 田英章!「愙斋书法」田英章写行书
- 水墨丹青栏目组!书画名家张明智:「文化强国推广计划」年度风采展
- 中国艺术$艺术鉴赏网:张筱玲谈“八大山人”画中的“拙对变”「专栏」
- 滕王阁序&「每日一字」 哭(2695)2022.01.14
- 同时代$「津门网」他是画家任熊之子,其构图饱满色彩丰富,不流于世俗
- 风雨同路@「作品欣赏」喜迎华诞,书法家孙大纯以书法礼赞伟大祖国
- 楷书$「每日一字」 捧(2699)2022.01.18
- 春节!「虎风虎韵齐鲁行」赵金厚专栏 | 过春节 话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