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答案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需要电子档 的亲 请私聊!
生命与气候[001]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 , 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 。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 , 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今天高达20倍 , 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合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 。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 , 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 。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 , 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 , 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 。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 , 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 。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 。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
过去约4000万年 , 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 。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 , 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 。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
也许 , 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 。换句话说 , 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 , 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1.此题考查了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既然文章是事理说明文,那么这个文章讲了怎样的一个事理呢?读完文章,大家会发现 , 文章是在讲气候和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是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 。)
【参考答案】 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 。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 , 地球进入严寒期 。
2.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
(此题第一问是对说明顺序的考查,第二问则是要求思考说明顺序与说明内容的关系,此问有些难度 。很显然文章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 而时间的发展也正是生命与气候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前提 。)
【参考答案】 以时间为说明顺序 。本文说明内容是生命与气候的共同进化,进化的前提是时间的推移 。


3.本文最后一段中打引号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此题考查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果真如此”意思是说如果前面的道理成立,那么就会有下面结论的成立 , 语段的结论是在前文假设的基础上得出的 。如果去掉“果真如此”这个短语,那么后文结论就少了基础了 。)
【参考答案】 “果真如此”表明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就能产生后面的结果 。所以不能删去 。
4.联系本文内容 , 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 并简述理由 。
(此题是一个联系现实的题目,不过答案却可以在文中找到 。根据气候与生命之间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未来的气候也会像以往一样随着地球上生命的变化而变化,可能会有温室效应也可能会出现严寒交替的天气状况 。注意,回答时不能忘记加上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即植物、动物、人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
【参考答案】 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 。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 。或:
温室效应加剧,气温进一步升高 。人类活动增强 , 植被减少 。
或: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 。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占上风 。


【试题解析】
本选文是一篇关注自然环境的事理说明性文章,文章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为大家讲解了生命和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文章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是一篇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说明性文章 。
【实战提醒】
怎样阅读事理说明文呢?阅读事理说明文需要在一个“理”字上下功夫:
(1)熟知内容把握事理 。事理说明文的目的是为了阐释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 , 揭示因果关系等科学原理 。所以同学们阅读时,在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情况下,一定要找到事物间的纽带,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
(2)明确顺序理清条理 。说明文顺序大致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就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说明 。空间顺序指按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 , 如从外到内,从前到后等次序说明 。逻辑顺序是按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说明 , 比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特点到用途等 。事理说明文一般多用逻辑顺序 。
(3)说明得当方法合理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很多,不同的文章往往根据说明的事理不同而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 。例如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能使说明显得具体实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说明效果;打比方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易于了解;分类别可以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分成若干类 , 使说明显得条理分明 , 避免重复交叉 。
(4)语言严密丝丝人理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事理说明文对语言的要求更为严格 。因而阅读时要注意文中起限定作用的词,体会其用语特点与表意的严密性 。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 。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 。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 , 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分贝~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鸣 。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 。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 。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 。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 , 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觉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细胞上的纤毛 。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 。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 。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 。在美国,64岁~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40年前的两倍 。据一些国家征召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
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②段内容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 , 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 ,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
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
D.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




分析:
第一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准确概括说明的内容 , 必须从整体入手,学会全面把握 , 要善于分析句与句甚至句与段之间的联系,会找关键词语或中心句,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 。这道题从文章的第一段来看 , 该段是一个总起段,由此就不难发现噪音对人的伤害这个核心 。
第二题考查了说明的顺序以及文段的结构特点 。第一问要求回答说明的顺序,该段为了说明不同等级的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运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因此很明显是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安排的;第二问其实要求回答这样排顺序的好处,很明显这种逻辑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
【含答案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第四题考查的是说明的语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降低了难度 。这些加点的词语,都是在句子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副词,删去以后对原句意思表达都有影响 。解答这道题 , 可以逐题比较,看看哪一题删去后影响最小 。
答案:
1.噪音对人的危害 。
2.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逻辑顺序)安排的 。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使文章条理更清楚) 。
3.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4.A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 , 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 , 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庵徊还橇醢钍窒伦阒嵌嗄钡木φ帕妓┑男〖?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 , 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 , 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 。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蝴蝶的触角像两个_____________B_________;白蚁的触角像一串__________E______;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____A_____;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__________D ___ 。
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 。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 。据动物学家研究 , 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 , 工蜂有6000多个 , 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 。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 。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 。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看来 , 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0分)
鲁莽( 莽撞 ) 聚集( 云集、聚拢) 启迪(启示 ) 形形色色( 各式各样 )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昆虫的鼻子——触角 。“鼻子”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10分)
3、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增添说明文的趣味性
4、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 。(20分)
A、小麦穗 B、小鼓槌 C、小胡子 D、小小的羽毛 E、念珠
5、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
昆虫嗅觉器多 , 嗅觉灵敏 。(15分)
6、第⑥段中加点生命与气候[001]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 , 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 。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 , 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今天高达20倍 , 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
但是 , 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 , 4.5亿年前,合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 。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 , 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 。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 , 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 , 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 , 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 。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 。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 。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 。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 。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 。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1.此题考查了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既然文章是事理说明文,那么这个文章讲了怎样的一个事理呢?读完文章,大家会发现,文章是在讲气候和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是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 。)
【参考答案】 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 。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
2.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
(此题第一问是对说明顺序的考查,第二问则是要求思考说明顺序与说明内容的关系,此问有些难度 。很显然文章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而时间的发展也正是生命与气候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前提 。)
【参考答案】 以时间为说明顺序 。本文说明内容是生命与气候的共同进化,进化的前提是时间的推移 。


3.本文最后一段中打引号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此题考查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果真如此”意思是说如果前面的道理成立,那么就会有下面结论的成立,语段的结论是在前文假设的基础上得出的 。如果去掉“果真如此”这个短语,那么后文结论就少了基础了 。)
【参考答案】 “果真如此”表明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就能产生后面的结果 。所以不能删去 。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
(此题是一个联系现实的题目 , 不过答案却可以在文中找到 。根据气候与生命之间的发展规律 ,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未来的气候也会像以往一样随着地球上生命的变化而变化 , 可能会有温室效应也可能会出现严寒交替的天气状况 。注意,回答时不能忘记加上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即植物、动物、人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
【参考答案】 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 。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 , 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 。或:
温室效应加剧 , 气温进一步升高 。人类活动增强,植被减少 。
或: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 。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占上风 。


【试题解析】
本选文是一篇关注自然环境的事理说明性文章 , 文章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为大家讲解了生命和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文章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 是一篇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说明性文章 。
【实战提醒】
怎样阅读事理说明文呢?阅读事理说明文需要在一个“理”字上下功夫:
(1)熟知内容把握事理 。事理说明文的目的是为了阐释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揭示因果关系等科学原理 。所以同学们阅读时 , 在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情况下,一定要找到事物间的纽带 , 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
(2)明确顺序理清条理 。说明文顺序大致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就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说明 。空间顺序指按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 , 如从外到内 , 从前到后等次序说明 。逻辑顺序是按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说明,比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特点到用途等 。事理说明文一般多用逻辑顺序 。
(3)说明得当方法合理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很多,不同的文章往往根据说明的事理不同而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 。例如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能使说明显得具体实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说明效果;打比方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增强可读性,让读者易于了解;分类别可以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分成若干类 , 使说明显得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交叉 。
(4)语言严密丝丝人理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事理说明文对语言的要求更为严格 。因而阅读时要注意文中起限定作用的词 , 体会其用语特点与表意的严密性 。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 。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 。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 , 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分贝~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鸣 。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 , 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 。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 , 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 。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 。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 ,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觉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细胞上的纤毛 。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 。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 , 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 。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 。在美国,64岁~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 , 是40年前的两倍 。据一些国家征召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
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②段内容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 , 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
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
D.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




分析:
第一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准确概括说明的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学会全面把握,要善于分析句与句甚至句与段之间的联系,会找关键词语或中心句,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 。这道题从文章的第一段来看 , 该段是一个总起段,由此就不难发现噪音对人的伤害这个核心 。
第二题考查了说明的顺序以及文段的结构特点 。第一问要求回答说明的顺序,该段为了说明不同等级的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运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因此很明显是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安排的;第二问其实要求回答这样排顺序的好处,很明显这种逻辑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
 第四题考查的是说明的语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降低了难度 。这些加点的词语 , 都是在句子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副词,删去以后对原句意思表达都有影响 。解答这道题,可以逐题比较 , 看看哪一题删去后影响最小 。
答案:
1.噪音对人的危害 。
2.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逻辑顺序)安排的 。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使文章条理更清楚) 。
3.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4.A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 , 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 , 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庵徊还橇醢钍窒伦阒嵌嗄钡木φ帕妓┑男〖?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 , 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 。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蝴蝶的触角像两个_____________B_________;白蚁的触角像一串__________E______;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____A_____;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__________D ___ 。
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 。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 。据动物学家研究 , 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 。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 , 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 。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 。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 , 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0分)
鲁莽( 莽撞 ) 聚集( 云集、聚拢) 启迪(启示 ) 形形色色( 各式各样 )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昆虫的鼻子——触角 。“鼻子”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10分)
3、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增添说明文的趣味性
4、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 。(20分)
A、小麦穗 B、小鼓槌 C、小胡子 D、小小的羽毛 E、念珠
5、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
昆虫嗅觉器多 , 嗅觉灵敏 。(15分)
6、第⑥段中加点词“有的”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10分)
“有的”表明昆虫的触角并非同时具有这些功能,如果去掉会改变原句的意思,所以不能去掉 。
7、第⑦段“因此受到启迪”中“此”指 昆虫触角具有各种功能模拟触角特点
“启迪”具体表现在 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10分)词“有的”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10分)
“有的”表明昆虫的触角并非同时具有这些功能 , 如果去掉会改变原句的意思,所以不能去掉 。
7、第⑦段“因此受到启迪”中“此”指 昆虫触角具有各种功能模拟触角特点
“启迪”具体表现在 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