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郭达曾是春晚常青树 , 连续18年参加春晚 , 是国民度最高的小品演员之一 。 每个小品都新颖有趣 , 把观众逗得嘎嘎乐 , 特别是和蔡明搭档之后 。 然而 , 他并非专业学习喜剧出身的 。 上春晚前 , 他在话剧院坐了10年的冷板凳 , 不间断的表演着话剧 。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 , 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向台柱子 。 从1993年后 , 每一年都能在春晚的舞台上看见他 , 多少人守在电视机前只为了看他的小品 。 他也不负众望 , 每年都带来了更精彩好笑的小品 。 《黄土坡》、《父亲》、《机器人趣活》、《送礼》、《马大姐外传》等都是他的经典作品 , 那些年 , 谁都能来一句他的台词 , 可见热度之高 。 欢乐生涯结束在2010年的《家有毕业生》小品后 , 他再也没登上过春晚的舞台 。 影视他从来就不热衷 , 就这样慢慢的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中 。 当时他55岁 , 虽说即将步入老年 , 但这个年纪的演员依旧活跃在荧幕的不在少数 。 那么 , 究竟为什么他要在巅峰时期退居幕后呢?一切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 郭达1955年出生在西安 , 单亲家庭 , 家境贫苦 。 父亲在他出生前的一个月去世了 , 母亲拖着笨重的身体 , 一边操劳他即将出生的事情 , 一边兼顾着父亲的葬礼 。 他出生后 , 家庭条件日益下降 , 他和姐姐的未来全系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 吃穿都是问题 。 从小他就对挣钱有异常的渴望 , 在别的孩子在幻想未来时 , 他已经把通过什么渠道挣钱想好了 。 他作为家里唯一一个男子汉 , 早早的就想打工养家 , 减轻母亲的负担 , 奈何年龄与个子都太小 , 工厂都不敢接受 。 等到他终于有个大孩子模样后 , 立即就报名了铁路工人 。 工作很辛苦 , 他却从不抱怨 , 懂事的样子被领导看在眼里 , 将他调到养猪场喂猪 。 正是这一暖心的举动 , 彻底的改变了郭达的未来 。 喂猪比普通工人轻松许多 , 挑粪喂食 , 和猪待在一起难免味道大 。 工作中一切的苦难 , 他都不曾对家人说起 。 报喜不报忧 , 他从小就会做 , 即使自己再想知道父亲的消息 , 也会因为怕母亲想起难过 , 而遏制住想法 。 养猪这项工作时间很自由 , 又没有别人打扰 , 给了他向上发展的空间 。 和众多演员不同 , 他的文艺梦并不是从小就有的 , 小时候连生存都成问题 , 也不会去思考精神上的追求 。 上天给他的天赋 , 终究是以其他的方式告诉他了 。 无聊的养猪生活催促着他去找些消遣 , 所以他产生了新的爱好 , 没事儿就听听相声和评书 。 日复一日 , 他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同时 , 思考自己的未来 , 难道一辈子当养猪工人吗?他对曾经的决策产生了怀疑 。 当了4年工人的他 , 撑着一口气 , 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 。 新的一轮痛苦的角色又来了 。 能去系统的学习自己热爱的事务自然是件值得庆贺的事 , 但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家庭条件 。 他决定放弃求学机会时 , 被藏起来的录取通知书被妈妈看见了 。 她哪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将郭达叫到身边 , 温柔的支持他 , 上大学他们这类家庭改变生活最轻松的途径 , 不希望儿子留有遗憾 , 并将自己攒下悉数交给他 。 攥着一把皱皱巴巴的钱 , 他踏上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土地 。 大都市上海 , 灯红酒绿 , 郭达没有迷失在繁华中 , 一心想着更刻苦的学习 , 回报母亲 。 早上4、5点就起来训练台词 , 上课从不迟到 , 整日沉迷在学习中 。 一直以来 , 艺术都是高阁中的东西 , 普通人家轻易碰不起 。 更何况 , 来到上戏学习的人天南海北 , 不乏家境优渥的同学 , 不过他都没有注意 。 从不乱花钱 , 节省习惯已经刻入他的骨髓 。 他基本不买新衣服 , 一件裤子穿烂了 , 打上补丁继续穿 , 还经常拾同学不要的旧衣服穿 。 大学几年 , 他一直保持这样的生活 , 成绩优异 。 毕业后 , 被分配到家乡的话剧团 , 一进门就被委以重任 。 可刚入剧团的新人 , 即使成绩再高 , 对老员工来说都是“菜鸟”一只 , 能随意打压 。 他遭到了老员工们的集体抵制 , 到手的鸭子飞走了 。 从小配角往上走的路十分漫长 , 走到台柱子 , 他用了整整十年 。 一扑在话剧上 , 对外界嘲讽贬低的声音 , 他从不在意 。 他的“漠视”没有得到息事宁人 , 反而迎来了更激烈的反扑 。 有次 , 他被通知十点开始排练 , 从不迟到的他 , 却在所有演员排练完后 , 才姗姗来迟 。 那一刻他明白时间被恶意篡改 , 自己被孤立了 。 自此之后 , 他仿佛又回到了上大学的日子 , 一个人悄悄努力 。 每天四点起床练台词 , 坚持了一天又一天 。 塞翁失马 , 焉知非福?没有人烦扰的生活 , 固然无趣 , 不过他再一次找到了自己的“消遣” 。 当时的话剧演员 , 有每年100场的演出指标 , 他演腻了话剧中的角色 , 试图创新一下形式 , 慢慢的他开始自己写小品 。 终于 , 默默努力的潘达被看到了 , 不仅成为剧团的重心 , 还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 1987年 , 他和杨蕾一起出演了小品《产房门前》 , 之后出了小品《卖大米》等 。 凭着春晚巨大的影响力 , 他成功从话剧演员转型为小品演员 。 第二年他在春晚上出演小品《清官难断家务事》 , 再一次进入大家视野 。 连续两年登台 , 导演看中了他的潜力 , 第三年依旧邀请他 。 但他却因为耿直的性子拒绝了 , 也让他连续4年无缘春晚 。 他并不是因为火了之后 , 目中无人的拒绝掉 , 而是在看完剧本沟通无果后 , 理念不合 , 才没有参演 。 他认为节目中剧本的质量是重中之重 , 而那部剧本中那个有明显的瑕疵 , 希望能修改的更符合逻辑一些 。 对导演来说 , 郭达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 , 而且他需要调控整场 , 没空配他完 。 更何况剧本能顾全大局已经不错了 , 可能还有被新人指出毛病的恼怒 。 总之 , 郭达上春晚的机会吹了 。 一个思想不一致的合作伙伴 , 真的让人恼火 , 一个说城门楼子 , 一个说胯骨轴子 , 咋也对不上频道 。 其实他和导演各有立场 , 无法说清谁对谁错 , 事实就是 , 他俩真不能合作 。 不过 , 他命中注定的合作对象即将出现 , 她就是蔡明 。 两人对小品的看法高度一致 , 能瞬间get到对方的想法 , 相谈甚欢的他们 , 一拍即合决定合作 。 1993年他携手蔡明带着作品《黄土坡》重现春晚 , 热度空前 , 观众终于再次看到这颗小品届冉冉升起的新星 。 之后他们保持着一年一次的频率上春晚 , 每年的小品成了万众期待的节目 。 《越洋电话》、《过年》、《红娘》、《好人不打折》等 , 可以说个个经典 , 无一例外 。 别看春晚上他一副轻松自在的样子 , 在台下每年压力都很大 。 如果要问哪年压力最大 , 一定是2009年的《北京欢迎你》 。 它的时间设定在08年奥运会 , 国家大事面前 , 怎能不严谨 。 即使是一向以质量著称的郭达作品 , 也是反反复复经历了40多遍的修改 。 太多次的返工 , 把郭达和蔡明两人的情绪拉到最激动的阈值 , 即使合作十多年 , 在筹备这部小品时 , 也是争吵不断 。 一次 , 他俩因意见不用吵得热火朝天 , 气的他连排练都没参加 。 第二天蔡明就笑眯眯的找他 , 本以为她“知错”了 , 结果剧本还是她坚持的样子 。 就算在记者采访时 , 蔡明依旧坚持自己是对的 , 分毫不让 。 有这么个思想相通却固执的队友 , 对郭达来说 , 那一刻一定是不幸的 。 组内矛盾尚且可以发泄 , 大方向的要求就只能妥协了 。 他们作品在第二次排练的时候 , 时长就被砍掉两分钟 , 紧接着又被要求浓缩时间 。 压力越来越大 , 不知是不是这时 , 他就有退居幕后的念头了 。 随着大家对春晚的要求越来越多 , 喊衰声也越来越大 。 他的小品也没逃过被骂的命运 , 和大多数从业者不同 , 他忽略不了恶评 。 但这些评论会让他的压力激增 , 在2010年后 , 他突然将自己不再参加春晚的消息广而告之 。 明明在2008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还说 , 虽然压力很大 , 仍想尽力保住这个位置 。 郭达具体退居幕后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 只不过 , 压力大是肉眼可见的 。 不过小编猜测 , 除上述可能的原因外 , 还有一点 , 他或许想多陪陪家人 , 享受一下生活 。 从15岁开始 , 他就为了工作奔波 , 一开始想挣钱 , 后来想实现梦想 。 这40年他从没停下脚步 , 哪怕是歇歇脚 。 每当他即将迎来安稳幸福时 , 总有意外发生 , 让他不得不重新出发 。 后来 , 每年上春晚 , 名气越来越大 , 观众的期望加注在他身上 , 更不敢停歇了 。 无论如何 , 还是要感谢郭达老师带来了这么多好笑的作品!"
- 舌头白什么原因 舌头发白是什么原因
- 禁渔区内,一直有人在钓鱼,而且光明正大的钓,原因何在?
- 杨丽萍|12年前,杨丽萍的最美春晚舞蹈,如今被顶级舞者演绎的变了味
- 单依纯|大四学生单依纯:出道三年两上春晚!是老天爷赏饭吃还是家有矿?
- 舌头发白有齿痕是什么原因 舌头发白有齿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 孩子舌头发白是什么原因 舌头发白是什么原因
- 空调制热效果差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 舌头发白有裂纹是什么原因 舌头发白有裂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下巴起痘痘是因为什么原因 下巴起痘痘的原因
- 免疫力低下是什么原因 白细胞低免疫力低下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