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里的猫|《盒子里的猫》:看《极挑》和《跑男》一起玩《密室大逃脱》

盒子里的猫|《盒子里的猫》:看《极挑》和《跑男》一起玩《密室大逃脱》

文章图片

盒子里的猫|《盒子里的猫》:看《极挑》和《跑男》一起玩《密室大逃脱》

文章图片

盒子里的猫|《盒子里的猫》:看《极挑》和《跑男》一起玩《密室大逃脱》

文章图片

盒子里的猫|《盒子里的猫》:看《极挑》和《跑男》一起玩《密室大逃脱》

文章图片

盒子里的猫|《盒子里的猫》:看《极挑》和《跑男》一起玩《密室大逃脱》

文章图片

盒子里的猫|《盒子里的猫》:看《极挑》和《跑男》一起玩《密室大逃脱》

文章图片

盒子里的猫|《盒子里的猫》:看《极挑》和《跑男》一起玩《密室大逃脱》

文章图片

盒子里的猫|《盒子里的猫》:看《极挑》和《跑男》一起玩《密室大逃脱》


如果要说今年内娱制作阵容最强大的节目 , 《盒子里的猫》一定是排得上号的 。
这档由极挑+5哈+明侦蜜桃团队携手打造的节目 , 每期会以开盲盒的形式打开一个推理闯关+剧情体验的平行时空 。 节目首期就放出了“初代跑男”+“初代极挑”的大招 , 可以说台前幕后都集齐了内娱综艺的半壁江山 。

凭借这样话题度的阵容 , 冷眼对《盒子里的猫》的表现却感到有些遗憾:节目的第一期有很强的“拼盘感” , 或许是太想要呈现“男人帮重聚”的效果 , 这档时而像极挑、时而像跑男、时而像蜜桃、时而像戏剧新生活的节目 , 反倒迷失了属于自己的调性 。
推理类综艺的再破题
想要做推理类节目 , 《明星大侦探》和《密室大逃脱》如同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两座大山 。 这两档在嘉宾、剧本、推理、机关各层面做到极致的节目 , 让内娱有了太高的起点 , 以至于后续的创新都必须回答:差异化在哪里?
《盒子里的猫》的第一个突破口是“喜剧” 。
喜剧+探案本来就是当下最讨喜的内容 , 《唐人街探案》《满江红》《利刃出鞘》等影视剧作品都获得了良好的票房和口碑 。
为了取得最佳的效果 , 节目组从固定班底到飞行嘉宾 , 都请到了颇具综艺感保障的顶配嘉宾加盟 。

【盒子里的猫|《盒子里的猫》:看《极挑》和《跑男》一起玩《密室大逃脱》】首期节目就是内娱综艺“嫡长子”们齐聚 。 陈赫和郑恺这对阑尾兄弟作为“初代跑男”加盟节目 , 王迅、黄渤、张艺兴则是“初代极挑”成员 。 第二期节目又邀请了喜剧演员尹正、自带综艺感的九亿少女的梦林更新 。
嘉宾们也不负众望 , 第一期就凭借空耳 , 将“成何体统”创造成“陈赫提桶”的名梗 。 黄晓明在节目中也放下过去油腻的包袱 , 展现了自己作为综艺嘉宾的潜质 , 甚至主动拿自己“教主”和“闹太套”等梗做综艺效果 。 恐怖的夜视镜头下 , 嘉宾们被吓到失去表情管理 , 更是好笑到炸裂 。

相较于冷静的分析和推理 , 《盒子里的猫》努力抓住用户对“笑”的需求 , 成功打出差异化 。
《盒子里的猫》找到的第二个突破口是剧情 。 为了增加嘉宾在剧情中的沉浸感 , 《盒子里的猫》选择为每期的飞行嘉宾定制剧情 , 打造独属于嘉宾的“心灵之旅” 。
黄渤的父亲患有阿茨海默症 , 在《忘不了餐厅》中就曾经回忆 , 发现自己父亲病重完全不认识自己时 , 内心的震惊和痛苦 。 首期节目中 , 黄渤体验的剧情 , 就是一位患有阿茨海默症的父亲 , 心智退化回学生 , 但记忆碎片中都是满满的儿子的成长、父亲的无奈、彼此的矛盾与和解 , 从而反思父子之间的关系以及爱的表达 。 在最后父子戏剧的表演中 , 更是邀请了在黄渤电影《学爸》中饰演黄渤儿子的小演员单禹豪 。

这样的配置自然为身处其中的黄渤提供了一次独特的情感体验 , 也让观众充满触动 。
这样 , 密室的解密不再是冰冷的解密 , 更是一次充满治愈和共情的心灵奇旅 。
削弱了解密 , 也削弱了沉浸感
作为一档解密闯关节目 , 谜题、机关和剧情的质量构建了节目的基本 。 难度适中的谜题、出其不意的机关和高能不断的互动 , 才能让玩家沉浸其中 , 展现更饱满的情绪和真人秀状态 。
或许是考虑到玩家都不是“高智”标签的艺人 , 节目组其实大大弱化了整个解密和机关的难度:大部分谜题几乎都是喂到嘴边的难度 。

谜题设计一半靠谐音梗 。 墙上贴着长了毛的“手”和“脚” , 这一关的开锁密码是“MSMJ”(毛手毛脚) , “扬眉吐气”是让杨过在密室门前憋气 , “对症下药”是让尹正吃药 , “正楷字帖”是让郑恺拿着字帖 , “心心相印”是让林更新拿着心 , “冥顽不灵”是让黄晓明拿着blingbling的话筒……

场景机关的设计也算不上精妙 。 摆在房门正中的假人沙包 , 墙角突兀的水管 , 裸露在外的电线伸向吊环 , 任谁看都知道是陷阱的程度 。 而通往关键密室的密道就在墙角 , 前面放两个纸箱子草草遮挡 。 哪怕不和《密室大逃脱》对比 , 和同一团队的《开始推理吧》可以整层转动的夹层密室带给人的惊艳相比 , 也稍显逊色 。

推理和机关平平无奇 , 剧情的反转也只能说中规中矩 。
首期剧情设定中 , 玩家们以学生身份进入峰顶学校 , 如果学习成绩不合格就要被“清除” 。 直到玩家打开档案室才发现 , 其实5名玩家都是阿茨海默症老人的记忆碎片 , 他们呆的不是学校而是自己儿子开的顶峰养老院 , 所谓的“清除”也不是死亡 , 而是将记忆上传到AI 。
但这种“人格分裂”的内容 , 《明星大侦探》早在《恐怖童谣》中就已经尝试过 。 父子情深的剧情也已经有了《海上钢琴师》 。 比起这些故事反转的带来的震撼 , 《盒子里的猫》的剧本明显单薄很多 , 还有待打磨 。

除此以外 , 限时闯关的设计也和嘉宾在节目中悠闲的节目状态产生了矛盾 。
《盒子里的猫》的每个小任务都是限时的 , 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 , 就要掉一条生命 。 整期节目中玩家只有9条生命 , 如果全部失去就意味着闯关失败 。 或许是背着“要搞笑”的压力 , 在整个闯关过程中 , 我们不止一次看到嘉宾将注意力转移到解密和剧情之外 , 如玩家突然抱起吉他弹琴唱歌、或是在NPC演绎剧情时突然开始运球投篮等 。

限时和限命 , 都是为了增加解密任务的紧迫感 。 但这种规则推动的紧迫感 , 和玩家们不断跳戏、不断试图搞笑的情绪是相悖的 。 玩家少了几分信念感 , 就难怪观众感到困惑:他们到底在干什么?能不能好好玩?
没有被用好的“熟人局”
《盒子里的猫》拥有堪称豪华的嘉宾阵容 , 其中预埋了很多极具看点的原生关系 。 固定阵容中有陈赫郑恺这对“初代跑男” , 首期节目飞行嘉宾又邀请了黄渤和张艺兴 , 再加上固定班底的王迅和以声音形式出演的制作人黄磊 , 又是“初代男人帮”的聚会 。
但这毕竟不是定制向团综 , 风格强烈的原生关系会影响节目树立自身调性 。
一方面 , “初代跑男”和“初代男人帮”这两大IP让嘉宾自然分成两组 。 陈赫和郑恺看不懂男人帮为什么要一直拆道具 , 张艺兴和黄渤抱团也很难和陈赫郑恺形成有效互动 。 观众只看到跑男在打嗝耍憨 , 看到男人帮在拆门拆墙 , 但谁是《盒子里的猫》的嘉宾?这种原生标签不打破就很难建立新的人物关系 , 也很难形成新的团魂 。

另一方面 , 男人帮自带的“不按常理出牌”的真人秀状态也需要与密室玩法融合 。
首期节目中 , 男人帮显然把极挑式“打破规则”的玩法带到《盒子里的猫》中 , 想要给观众展示一下来自极挑的震撼 。
但这一套在《盒子里的猫》中似乎失灵了 。 第一期中 , 黄磊留在日记本中的线索引导玩家将颜料涂抹在墙上 , 才能看见下一个任务 。 但张艺兴却依然化身“施工队” , 用勺子将墙上的图层刮落 , 导致线索被破坏 。 这种超出预判的操作显然打得节目组猝不及防 , 由于没有提前准备相应的预案 , 最终只能直接送上线索 。

原本巧妙的解密被轻易破坏 , 很大原因是极挑式“打破规则”的玩法 , 与密室的强设定、强规则是冲突的 。
密室逃脱是典型的强设定游戏 , 它不是提供一个塞尔达式的开放游戏世界让玩家自由探索 , 而是需要参与者紧紧跟随者导演组的既定动线 。 逃出的路径是闭合的 , 答案是唯一的 , 线索逻辑、NPC的引导 , 都是指向这条预设的答案 。
这让男人帮最擅长的真人秀玩法受到了限制 , 毕竟男人帮最擅长的就是让导演组的剧本落空 , 并创造剧本写不出来的看点 。 在《极限挑战》里 , 男人帮可以通过摄像头回放捉内鬼 , 可以在需要拔六根腿毛的时候转身盯上摄像大哥毛茸茸的大腿 , 可以把导演组设置的炸弹任务从车窗扔掉……

但密室不同于户外 , 封闭的推理也不同于开放的真人秀 , 这类节目反而需要嘉宾顺着节目剧本 , 沉浸享受故事和解密 , 强行打破规则只会扰乱原本的剧情和体验 。 这和《极限挑战》的玩法完全不同 。
与此同时 , 男人帮最擅长的“勾心斗角”也失去了发挥的空间 。 “追击战”一直是严敏时期《极限挑战》最出彩的内容框架 , “继承者们系列”“猫鼠大战”“暗战”等经典内容都是个人PK 。 在这个过程中 , 嘉宾个人的性格特质和彼此之间的真人秀效果被放大到极致 。

但《盒子里的猫》中的主线是团战 。 尽管节目组为每个嘉宾设定了支线任务 , 如“在游戏中让黄渤夸你是最亮的崽”、“让张艺兴将你高高举起” , 并设定“猫币投资卡” , 对每名玩家是否能完成任务下注 , 从而丰富故事线 。 但为了避免“喧宾夺主” , 这些副线完全剪进了会员专享的衍生节目中 , 被排除在正片之外 。

不适合“打破规则” , 也没法互坑互骗 , 嘉宾脱离了自己舒适的真人秀环境 , 原生风格反而成了节目的掣肘 。
人请到位了 , 但又没很好地利用起来 。 该有的元素都加进去了 , 但又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 分裂感 , 是冷眼看《盒子里的猫》时贯穿始终的观感 。
在这档节目里中 , 我们能看到很多别的节目的影子 。 张艺兴黄渤拆道具的时候 , 冷眼觉得在看《极限挑战》 , 指压板上来了又像在看《跑男》 , 片尾的舞台表演像是《戏剧新生活》 , 机关密室启动的时候又回到《密室大逃脱》……每一档都是好节目 , 但众多元素加在一起却显得互相牵制 , 彼此扯后腿 。
翻一下制作名单 , 似乎又觉得这种结果有迹可循 。 节目总导演是何忱、何舒 , 总制作人是黄磊 , 创意顾问是严敏和王征宇…都是创作风格极强的内容人 。 大咖云集的另一面 , 很可能是一碗怎么也端不平的水 。
内容创作显然不能端水 。 希望随着制作的磨合 , 嘉宾阵容的调整 , 《盒子里的猫》能从不同的节目元素中凝练出属于自己的节目调性 。 否则单单将表面化的元素杂糅进一档节目中当“缝合怪” , 试图从“蹭别的IP热点”中讨巧 , 恐怕很难让观众长期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