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圣经与道德经哪个更有智慧】《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但几乎是一字涵盖一个观念,它告诉了我们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 。
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每次阅读《道德经》,我都会有新的认识和领悟 。或许有人认为,《道德经》一书年代已久 , 必定晦涩难读,其实不然 。实际上只要我们静下心去读去思考,我们会发现 ,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运用着道德经的智慧 。
我们常劝人“知足常乐”、说人要有“自知之明” , 老师教育学生要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法官常说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我们经常挂在口边的常用成语 , 许多都出自《道德经》,可见《道德经》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就连这个“根深蒂固”,也都是出自《道德经》 。

文章插图
在洋洋洒洒五千字的《道德经》中,老子为后人留下了四十多个成语,没有哪一篇文章或哪一本书能出其右 。现辑录几条与朋友们分享 。
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
2、无为而(之)冶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 , 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亳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 , 则无不为 。
3、和光同尘
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 , 和其光 , 同其尘 。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文章插图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 。
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 , 天之道 。
9、功成名遂
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
10、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 。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 五味令人口爽 。
11、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

文章插图
12、绝圣弃智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 民复孝慈;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
13、绝仁弃义
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 。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14、见素抱朴
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15、少私寡欲
指欲望很小 。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16、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 。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
17、知雄守雌
弃刚守柔 。比喻与人无争 。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
18、佳兵不祥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
出处:《道德经》: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 。
19、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
20、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 。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阗,用之不足既 。

文章插图
21、大器晚成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
出处:《道德经》四十二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
22、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
出处:《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
23、多藏厚亡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 , 最后会损失更大 。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
24、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表示不要有贪心 。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25、知止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 。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2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 。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
27、大巧若拙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 , 好象笨拙 。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 , 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
28、知足常乐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 。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
出处:《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29、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

文章插图
30、福倚祸伏,福祸相依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31、深根固柢(根深蒂固)
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
32、长生久视
久视:不老,耳目不衰 。形容长寿 。
出处:《道德经》五十九章:有国之母 , 可以长久,是渭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
33、报怨以德,以德报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
报怨以德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
以德报怨出处:《论语·宪问》:何以报徳?以直报怨 , 以德报德 。
34、轻诺寡信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
出处:《道德经》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
35、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36、得寸进尺
得了ー寸,还想再进一尺 。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 , 又要大的 。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
37、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 , 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

文章插图
38、被褐怀玉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合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 , 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
39、天网恢灰,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惩罚,它看起来似平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
出处:
《道德经》七十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40、小国寡民
国家小,人民少 。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41、鸡犬相闻
现指人烟稠密 。(其实与原文相甚运)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朱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42、老死不相往来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 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43、安居乐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
- 密室大逃脱|《歌手》总决赛赛制正式公布,2轮比拼3人抢占先机,凡希亚碾压
- 歌手2024|《歌手2024》总决赛赛制和分组出炉,歌王之争悬念变大,帮唱嘉宾或成比赛胜负手
- 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可以提炼出哪些观点?
- 桂花雨划分段落
- 李佳琦|《我家那闺女》朱旺旺把自己当《我家那小子》主持人采访李佳琦
- 李玟|李玟去世一周年!《中国好声音》制作方前高管被捕,背后的水很深
- 番茄钟怎么放弃,番茄todo怎么退出自习室
- 亲爱的爸妈中江雪是谁的亲生女儿
- 声律启蒙九青其一解释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
- 花儿与少年|热搜爆了!《花儿与少年》第六季官宣嘉宾,遗憾没有迪丽热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