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_王羲之代表作品有哪些
如何欣赏书法?怎样欣赏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书法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不同的书法有不同的欣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 。
所谓欣赏就是知道其好,好在那里 。知道其坏 , 坏在那里 。
但这也是表面功夫 。
再深一点,能从笔墨中看出创作者的心情,喜好,性格,功夫,审美倾向 。
如果能够做到,能算是品出个中味道了,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还不是最高境界 。
再往下,能够鉴别真伪 , 能够品出共鸣,品出人生观,世界观……
那就算是牛人了 。
一般来说,我们看书法作品,首先是感觉其布局和节奏 。如果布局大气自由,如果节奏鲜明,就算是好的东西了 。
然后才是结体的科学性,观赏性 , 以及是否自然舒展 。如果布局、节奏、结体都也没什么毛病 。可以算是精品了 。
最后是笔法和用墨,笔法干净流畅 , 用墨枯润适当 。如果从布局、节奏、结体、笔法、用墨都没什么毛病,可以算是上品了 。
综合具有上述要件,还有健康的内容,合理的表达,飞扬的气势 。那就算是神品 了 。
欣赏的顺序是如此,学习的顺序却刚好相反 。
学习首先要学的是用墨 , 如果连墨都控制不住 , 你写一横都有的润一大片,有的枯干无水,那根本就写不出笔划来了 。
然后才是笔法和结体 。
到了这一步,你写的字才象是书法了 。
单个的字写好了 , 可以一气呵成了,你才可能去感受书写的节奏,最后才可能提升到谋篇与布局 。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怎样欣赏
当然前面所说的几条是必须的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自然是神品、妙品、极品了 。所以你要欣赏的不是前面所说的东西 。而是要更深一层的内容 。
王羲之的书法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 。每一个字都是唯一的,每一个字都是精心而自然,不造作,不装饰的 。能够做到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说明他对字的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创造 , 这种功力和表达,前无古人,至今也是后无来者了 。
王羲之的书法还有一个特点,前面所说的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的字 。在同一篇作品里,把两个相同的字的位置交换一下,其气韵一定就变了,就阻碍了,不流畅了 。这就说明每个字在诞生时,不仅是唯一的,而且其位置也是唯一的 。这些字在篇幅里只能生在这儿 , 只能生成这样才是完美的 。
要分析和欣赏王羲之的字,不知道有几千几万种观点和总结 。不可能一一例举 。你可以自己去看,去发现 。
总之一句话,千年书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尊至贵,完美无缺 。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王羲之的书法线条之中很多是以提按为主,偶尔会运用绞转笔法,在转折的地方用笔干脆利落,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感,显示出王羲之非凡的运笔技巧 。
王羲之的行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用隶书的笔法写行书,从他的集字书法之中可以看出,他的行书很多以中锋行笔,而篆书用笔一大特点就是笔笔中锋,所以他的行书之中的转折接近于平动使转,所以他的书法之中线条充实厚重 。
王羲之行书之中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章法精湛,王羲之的书法流畅飘逸,但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呼应紧密,整幅书法带有一气呵成之感 。
王羲之的书法受到推崇,离不开他的章法之美,他的书法首尾相应,不仅在每个字之中紧密相连,更注重整幅书法之中的章法布白,前后呼应,连接紧密 , 风神潇洒而又不粘不脱,是行书章法的典范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 , 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 , 自成一家 , 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 遒美健秀 。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 , 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羲之王羲之行书书法欣赏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末年(约公元307年)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 。东晋太和年间(约公元365年)卒于会稽(今绍兴) 。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 , 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 。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 , 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 。由于门第的关系 , 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 。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 。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 , 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 , 专心书画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 , 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
最初的汉字,是图象性很强的大篆(甲骨、金文、籀文)和小篆 。后来逐步被简化、抽象 , 成为隶书 。隶书体的出现标志着汉字正式由具象的“图画”,转变成抽象的符号 。到秦汉时期 , 隶书达到发展的高峰,成为一种官方的书体 。此后隶书写法的程式化日益严重 , 过分的波折,“蚕头燕尾” , 不仅千篇一律,而且浪费时间 。到魏晋时期,战乱频仍,军令纷飞 , 隶书已经不合时宜了 。于是流行于民间、在隶书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写法的楷书体,就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可,开始出现于正式场合 。而作为楷书附属书体的行书,也随之开始萌芽 。
另一种书体--草书,则起源很早 。从大小篆开始,就有所谓的“篆草” 。隶书出现以后,出现了对应的草写法--“章草” 。书法史上第一位“草圣”--汉代的张芝,就是以章草出名 。到了魏晋时代,章草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索(靖)、卫(凯、瓘、恒)、皇(象)、陆(机)等一批章草名家 。
尽管魏晋时期各种书体均已齐备,但是各种书体又都还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楷书经过钟繇的变革,虽然大致成型,但是从《宣示表》等楷书作品中 , 可以看出钟书结体扁方,捺脚波磔,尚保留有浓重的隶书笔意 。章草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在隶书即将让位于楷书的情况下 , 也要求章草向对应于楷书写法的“今草”发展 。行书,则刚刚萌芽,写法远未成熟,地位也不足以和篆隶楷草并列 。
皇象《文武将队帖》钟繇《宣示表》
王羲之大约六七岁开始学书,在表姑卫夫人的指导下学习钟繇的楷书 。后来博涉群家,于楷书之外,广泛临习索、卫章草,上追张芝,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从唐人摹写他的《姨母帖》,大致可以看出他早期书法用笔凝重 , 结体扁方,继承了魏晋以前那种朴质的美感 。
由于老庄玄风的影响,加上晋代仕族优裕的生活条件,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已经逐步从古朴转向妩媚 。“古质而今妍”,王羲之也越来越不满意于当时书法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 , 在他中晚年的时候,开始尝试变革书风 。
王羲之首先从变革真(楷)书入手 。为了摆脱魏晋以来真书的“古质”,在结字、点划、书态等各方面加以变革 , 使楷书结体趋向匀称俊俏,点划细微之处蕴蓄变化,挺拔多姿 。开创今草,则是删除了章草中带有隶书笔意的波磔,加强了用笔的使转,使得转折处笔势连绵,流畅而富有韵致 。而笔法的流畅化又使得他的行书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 。因为行书与楷书相比 , 比较随意 , 不要求笔画平正严谨,而是强调变化,要求字里行间变化多姿 。这个特点 , 决定了前人谨严滞重的笔法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行书 。而王羲之,则用他婉转灵动的笔法 , 写出了俊逸、妍美而又雄健的行书,从此确立了行书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
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 。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 , “不滞于物” 。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 , 倘佯自得 。王羲之也不例外 。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 , 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由于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 。《兰亭序》写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 。《乐毅论》讲名将乐毅受谗遭忌之事,间接反映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 , 孙过庭说其点画“怫郁” 。《丧乱帖》,则又“号慕摧绝”,几至不能落笔…… 。中国书法发展至此,终于真正成为一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 。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 。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 。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 , 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1500字 著名书法家潘守宇鉴赏书法兰亭集序:美是均衡,美是符合了宇宙的某种频率(天人合一),动静的平衡,《兰亭》就像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是您觉得不可能呆住的平衡!《兰亭》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它在打破平衡时维持了平衡 。“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的动态平衡美!就像惊鸿一瞥的瞬间凝化在纸上成为永恒呈现在您的面前,书法是时代和书法家的心电图!----这是形 。
《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 是以情作书的光辉典范,通篇洋溢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意境,让人观赏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感觉 。---这是神!
群贤毕至少长集,文人墨客修契礼 。虽无丝竹管弦乐,却有觞咏吟唱题 , 茂林修竹惠风畅 , 崇山峻岭清流急 。潇洒淋漓呈一序,天下行书数第一 。

文章插图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个字?。?/h3>飘若浮云,游若惊龙 。
羲之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廙 , 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 , 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 《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
王羲之书法作品中《兰亭序》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公元303~361) , 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 , 所以人称“王右军” 。

文章插图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_王羲之代表作品有哪些】扩展资料: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 。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 , 这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 , 共四十一位 , 到兰亭的河边修褉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这时王羲之已醉了 , 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 。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 , 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 , 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 , 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真水无香书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他所强调的时以形写神 , 形神兼备 。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 。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所在 。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
?。ㄒ唬┦榉ǖ牡慊咛?br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κ罩?。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 , 有往必收 , 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 , 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 , 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 , 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 。”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因而 , 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 。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 。除小篆以外 , 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 。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 , 更是随处可见 。
?。ǘ┦榉ǖ目占浣峁?br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 。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 , 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 , 要求上下承接 , 呼应连贯 。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 , 但笔断而意连 。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 。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 ,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 。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 。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 。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 , 起伏跌宕 。
?。ㄈ┦榉ǖ纳癫梢馕?br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 。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灰虼?nbsp;, 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 。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涣硪环矫?nbsp;, 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 , 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 。一般地说 ,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 。局部欣赏完毕后 , 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 , 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 。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 , 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 展开联想 。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 。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 。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 , 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 。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因而 ,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 。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 , 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 。此《告伯文》心气和平 , 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 。”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 , 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 。向 。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 , 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 。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 。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 , 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 。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
评审书法的好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评论者的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 。首先爱好不同,酸甜苦辣各有所好 。有的人喜欢纤细秀美,有的人喜欢厚重粗狂;有的人偏爱端正静气的楷书 , 有的人偏爱生动流畅的行草 。其次,文艺修养有深浅,审美趣味有高低 。有的人追求写实 , 有的人追求写意;有的人推崇传统,有的人推崇创新 。
编辑本段书法欣赏的条件
第一、欣赏者应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俗话说,“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 。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 。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由于欣赏者的素养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 。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 。书法也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 , 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 。其间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书法还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如文字学、鉴定学、心理学、生理学、民俗学、历史、美学及音乐绘画等 。它还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交融、借鉴 。所以,对书法的鉴赏,你越是知识丰富、阅历广博、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评价和结论也就越中肯准确 。
第二、欣赏者对书法应有广泛深刻的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 。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 , 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 。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 。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 。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 。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 , 流传下数以万计的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无法一一实践,但是,对于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 , 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应有一定了解 。对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和流派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对各种书体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而且要学习研究一两种书体,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 。看得多,融汇得多 , 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对欣赏和评价就越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 。一个不辩欧、颜、柳、赵 , 不知苏、黄、米、蔡的人是无法进行书法欣赏的 。马克思说:“如果你要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书法欣赏何尝不是如此!
第三,欣赏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宝知识及其发展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 。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后翻铸而成 。这些与后来用笔写出的有着明显的不同 。即使都是以笔书写,由于笔的性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有所区别 。王羲之书“兰亭”用的是鼠须笔,茧纸,与今天我们用羊毫笔生宣写出来的就不同 。何况从古至今制笔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种 。另外纸的品种性能也花样繁多 。其他方面,如墨、砚的改革、装裱的方法形式、质量也都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质量 。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时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
编辑本段书法欣赏的步骤和方法
?。ㄒ唬┱灏盐?br />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话“学习的标准,就是欣赏的标准” 。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 。而欣赏书法作品 , 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 。正像看一个人,一见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这里主要指“神采” 。王僧虔说:“书之妙道 , 神采为上 , 形质次之 , 兼有者方可绍于古人” 。在观神采后,再兼之于形质,此为欣赏书法的诀窍,而斤斤于点画者是难以得其真谛的 。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 。并预示着这幅作品的失败 。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距离外闪现出来 。有些作品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而整体却相当凌乱,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不管高、中、低音,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亢、优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
书法作品的整体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 。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 。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照应严谨,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 。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 。章法集众字而成篇,以整幅为一体,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 , 但又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偃仰起伏、似欹反正 。血脉相连、一气贯注 。所以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 。章法的布局美又在于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则 , 妙在各得其所 。如苏东坡的《寒食帖》,通篇结构大小、长短、疏密等变化迷离 , 在有意无意中流露出一种不事雕琢的意趣 。反之 , 过于工整、齐平而无变化,杂乱无章而乏气韵,以及一些过于拘塞或过于疏散的章法就不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
?。ǘ┚植糠治?br />章法是从整体上看书法作品的印象与效果 。它包括了书法作品的正文与落款、分行与布白、落款与印章等多方面的关系处理 。但是,作为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 。应该说“单个的线条是美的,组合得好,就达到了更高的美” 。在这里我们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来谈:
1、字法 。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 , 也就是“集点画成字” 。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 。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章法再美 , 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 。唐代孙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 , 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 其精妙处,指出了每个字都应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违”与“和” 。“违”即变化,“和”即统一,要在错综复杂的结体变化中求得整体上的统一 。
中国汉字几经变革 , 各种书体也都有自己的结体规律 , 历代书家都有关于结体的论述 。作为书法欣赏者应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 , 运用这些规律,才能对书法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如楷书有唐欧阳询的《大字结构三十六法》,明李淳进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 。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研究行书结体的优秀范本 。出自宋人之手的《草诀百韵歌》也为后代所广为流传 。总的来说,行草书中“违”的成分多些,楷隶篆中“和”的成分多些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现代已有人将篆隶以草法为之,以强调“抒情达意”,这样的篆隶“和”的成分就大大减少,也颇具时代特色 。即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之理 。
现代“流行书风”中所谓“丑书”也是以多种艺术形式和丰富的结字变化追求一种“从多种矛盾中求统一,又从统一中制造一定的矛盾”的构字技巧,使作品呈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虽至今争议不绝,但作为一种尝试 , 也不妨在争论中让欣赏者做出抉择,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 。我们在欣赏时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它以丰富和提高欣赏技能 。
2、笔法 。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 。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 。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古往今来的书评中都认为 “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线条或点画)都应是有力度的” 。这种力度 , 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 。判断点画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 。圆,是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 。圆的线条饱满、结实 , 具有浮雕感,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 。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 。“映日视之,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 。”也就是古人“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 所比喻的效果 。如果用笔偏侧(指一偏到底),写出的线条(点画)则扁、薄、浮、弱,抛筋露骨,就无美感可言 。
再谈“涩” 。涩者,不浮滑,不流畅之谓也 。用在书写中的用笔上,就是线条冲破纸面的阻力 , 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 , 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而笔迟涩进 。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的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 。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 , 不仅是圆的 , 而且也是涩的 。因为屋漏的水沿着墙壁(土墙)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没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墙面上并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 , 使下流的水线产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见曲、似滞还流的水痕,这正契合了书法线条涩的表现 。
“圆”和“涩”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圆是中锋用笔,涩也是要笔锋直立 , 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 。古人有“横鳞竖勒”之说,意思是写横要像逆向刮鱼鳞一样,产生一定的阻力;写竖像骑马奋力前行,而又要用缰绳勒马控制 , 是一种蓄势的前进 。刘熙载说:“笔欲行 , 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涩矣 。”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而有沉着、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
另外,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 。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不能平铺直叙 。体现在书法上,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 。无论是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 。
当然,各种书体都有本身的特定的规律和标准 。正如《书谱》中所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 , 使转为形质 。”无论是学习还是欣赏书法都应学习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律 , 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灵活运用,方能进入书法欣赏之堂奥 。
3、墨法 。墨法即用墨的技巧 。是书法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课题 。“字本与笔,而成于墨”“肉生于墨,血生于水”,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 , 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 。字缺乏血肉 , 也就没有了生命 。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 。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 , 将浓遂枯” , 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 。“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 。用墨不可太枯 , 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 , 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 。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就是理想的用墨 。即使过许多年,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 , 精气神采不可磨灭 。“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 , 淡则近?。皇昙湟蜒脱臀奚印?。
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但也不能过分悬殊,应在看似变化不大的墨色中,写出使人感到变化极为丰富而又保持“润”的特点,才是理想的用墨 。
编辑本段书法欣赏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作为书法欣赏,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应注意几个具体问题,归纳如下:
?。ㄒ唬⑽榷ㄗ⒁?br />书法欣赏要充分发挥“注意”的作用 。“注意”就是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人在“注意”时能清晰地观察、反映所追求的事物,而远离其它事物,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 。它受人的个性、兴趣、信念的制约,在具体欣赏书法时,必须把其感受、思维、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集中到作品中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
任何一幅作品 , 我们一眼就可以扫过去,甚至也评论一番,但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 。艺术欣赏要有一段时间用来感受、思考、理解,从而加速心理活动的运转,尤其是对于有着巨大艺术容量的作品,更应反复观赏、玩味,方可有所得 。宋《续书断》中记载,一次欧阳询出行看到索靖写的碑,第一次大体看了一下就过去了,第二次经过时,先是坐了下来仔细的品味 , 越看感觉越好,干脆就住了下来,在碑旁过了三天三夜才肯离去 。这足以说明一件好的作品,只有仔细观赏品味才能体会其深刻艺术内涵 。此故事也是“稳定注意”的绝好范例 。
?。ǘ⒍嘈郎驮?br />探索书法美,提高欣赏水平,必须多看原作 , 因为印刷品多是由大的原作缩小印刷的,一米或几米的作品缩印成只有十几厘米或几厘米大小,往往失真 。如同真实的风景和风景的照相比较一样,从一张风景照片上是无法体验到走进真山实水中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的 。而我们面对书法原迹 , 既可远观,又可细加品赏 , 用笔技巧墨色变化都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
?。ㄈ⒍喽潦?br />提高书法欣赏水平 , 与学识和阅历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要想提高欣赏水平和层次必须有多方面的学养的支撑,如哲学、文学、历史、美学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多方面的知识,都应通晓 。因为不但书法内容既深又广,而且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原理是相通的 。所谓“字外功”、“画外功”、“功夫在书外”的说法,其中多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
?。ㄋ模⑹榉ù醋魇导?br />要能鉴赏书法,不但要学习书法,还应亲自进行书法创作实践,只有书法家才能敏锐地感觉到书法作品中那些细微的美妙之处,就像只有诗人才能在诗作中感受到那种难以言状的、震撼人心的微妙之处一样 。没有对创作的深刻体验就难以获得书作中最深层的意蕴 。
以上只是谈了书法欣赏中几个主要方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 目的是为学习书法的老年学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这些所谓的方法规律很具体,但实质上还是较为抽象的原则 。它不像工业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那样有具体的工具和手段,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 。所以,理解和掌握这一品评欣赏标准的程度如何,与欣赏者对书法这门艺术的接触和认识的深度有关,与其书法造诣的高低有关,还与其字外的知识修养和个性气质有关 。至于书法欣赏更深的层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
王羲之的真水无香书法欣赏.应从整体欣赏到局部欣赏.一是整体欣赏:欣赏整体美,看章法布局.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成篇,构成章法整体.二是局部欣赏:看字法,笔法,墨法.理解和掌握这一品评欣赏标准的程度如何,与欣赏者对书法这门艺术的接触和认识的深度有关 , 与其书法造诣的高低有关 , 还与其字外的知识修养和个性气质有关 。至于书法欣赏更深的层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哪些王羲之代表作品有:
一:《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
二:《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 , 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 。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范环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
三:《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 。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 。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
四:《黄庭经》
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 , 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 , 《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 , 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
五:《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 。因卷有“十七”字故名 。《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 。《十七帖》草书 , 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 。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 , 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

文章插图
拓展资料: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 ,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 , 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 , 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
- 王羲之写字歇后语_与朋友,王羲之写字一补充名言警句,歇后语。
- 王献之简介_书法家刘禺夫简介
- 漫画作品欣赏_欣赏漫画《开火》
- 赵体毛笔 滚滚长江东逝水书法_滚滚长江东逝水书法
- 油画风景作品欣赏_请问油画作品欣赏是怎么样的方式?
- 油画作品欣赏_刘文进的刘文进具象油画作品赏析解读
- 黄简讲书法 小开是什么意思
- 毛笔书法欣赏_结婚对联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 毛笔书法教程_毛笔书法点的视频教程
- 毛笔书法字体_书法字体总共有哪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