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辛弃疾_辛弃疾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

辛弃疾的西江月全诗是什么意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 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 , 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
西江月辛弃疾什么季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有”惊鹊“有”鸣蝉“有”稻花“有”蛙声“ , 显然写首诗写于夏天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谁知道?要简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 , 乌云遮住 了月亮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 , 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 。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 , 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
④别枝:旁枝 。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
⑥社:土地庙 。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 , 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 , 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 。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
西江月辛弃疾拼音版本xījiānɡyuè
西江月
xīnqìjí
辛弃疾
mínɡ yuè bié zhī jīnɡ què,qīnɡ fēnɡ bàn yè mínɡ chán。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ào huā xiānɡ lǐ shuō fēnɡ nián ,tīnɡ qǔ wā shēnɡ yí piàn。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qī bá ɡè xīnɡ tiān wài,liǎnɡ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七 八 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jiù shí máo diàn shè lín biān,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xiàn。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注]文中“见”通“现”,故为“xian”的音 。
词语解释
1、西江月: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3、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
4、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
5、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提示
7、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
作品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 气里 , 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听着耳边传来的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忙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 , 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哪个季节写的是夏季,从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可以看出 。
原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白话释义: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 , 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
天空中轻云漂?。?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

西江月辛弃疾_辛弃疾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 , 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 , 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 , 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 , 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
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 , 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 , 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
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 。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 。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 , 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 , 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 , 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 , 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
【西江月辛弃疾_辛弃疾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文章简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 ,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
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 , 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 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翻译【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辛弃疾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便是在他被贬后闲居上饶时创作的,当时他心情忧愤,报国无门 , 寄情于山水,当他看到黄沙岭一带风景如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蛙鸣,眼前的景色令他陶醉,以至于找不到昔日熟悉的“茅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