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的资料_清代史学家谈迁基本资料

关于谈迁的资料谈迁(1594~1658) 。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 。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 。明诸生 。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 , 号观若 。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 , 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 。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 。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 。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 , 然后私人写史 。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 。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 。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 。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 。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 。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 , 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 , 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十四年 , 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 , 病逝于客地 。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 , 后江沙坍落 , 迁至马桥麻泾港西 。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 。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天启元年(1621年) , 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 , 步行百里之外 。到处访书借抄 , 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 , 六易其稿 , 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 。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 , 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 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 。,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 , 算是泄愤吧 。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 , 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 , 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 , 这是无价的心血?。∥颐峭耆梢岳斫馓盖ㄔ谑楦灞坏梁蟮耐纯? ,一个贫寒一生 , 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 , 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持问哪?,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 。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 , 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 。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 。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 。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 , 但不上报 , 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 。谈迁认为此时重大 , 隐瞒不住 , 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 。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 。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 。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 。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 , 不受年轻人的侮辱 。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 。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 。(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 。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 。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 。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 。他感到“时事日非,
谈迁资料谈迁(1594~1658) 。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 , 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 。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 。明诸生 。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 , 号观若 。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 。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 。一生未曾做官 , 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 。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 , 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 。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 。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 。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
谈迁博鉴群书 , 善诸子百家 , 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 。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 。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 , "六易其稿 , 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 。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 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 。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 。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 , 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 , 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 。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 , 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 , 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 。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 , 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以后陆续改订 , 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 , 发愤重写 。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 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 , 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 , 算是泄愤吧 。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飧鲂⊥? ,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 , 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颐峭耆梢岳斫馓盖ㄔ谑楦灞坏梁蟮耐纯? ,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 , 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 , 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持问哪? ,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 。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 , 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 。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
崇祯十五年冬 , 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 。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 。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 , 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 。谈迁认为此时重大 , 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
顺治十二年 , 谈迁在北京 。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 。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 。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 。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 。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 , 却让我干着干哪 。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 。(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 , 不计报酬 。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 。此外 , 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 , 出谋划策,力图恢复 。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 。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
谈迁,tanqian(1593~1657) , 原名以训,字观若,明朝灭亡后改名迁,以寄托忘国之痛,海宁人 。明清之际史学家 。他自幼刻苦好学,是明代的诸生,但终生未曾做官 。他家道清贫,靠充当幕友,办些文墨事务 , 代写应酬文章来维持生活 。
谈迁性喜博综,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谙于历代掌故,尤其注重于明朝的典故 。因觉得明朝实录中有几朝实录内容失实,而诸家所撰有关明代的史书又多有浅陋讹误之处,于是立志编写出一部真实可信的明史 。天启元年(1621)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辨正是非,著《国榷》 。天启六年完成初稿,以后陆续修订补充,“且六易稿,汇至百卷 。”清顺治二年(1645年),他不忍国亡史泯,又访求邸报 , 续补崇祯、弘光两朝史事 。两年后书稿被窃,50多岁的谈迁发愤重写 。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 。顺治十年,携书稿北上 ,  在京两年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候门客,探访了许多历史遗迹 , 搜集 明朝遗闻,加以补充、订正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 。
谈迁(1594—1658) 原名以训,字仲木 , 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 , 字孺木,号观若 。马桥人 。明诸生 。他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维持生活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记室 , 出谋划策,力图恢复,很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 。后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朝典故 。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文,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时20余年,前后“六易其稿,汇至百卷” , 完成一部编年体明文,共500万字,取名《国榷》 。清顺治四年(1647) , 《国榷》手稿被窃 。他时已53岁,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 , 矢志不挠,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携稿随人北上,在北京两年半 , 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十四年 , 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 , 取材广博,选择谨严 , 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当代历史学家吴晗曾作《谈迁写国榷》一文赞颂其事迹 。书中对清朝颇多贬责,因此当时无法流传 。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 , 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著作《北游录》亦由中华书局出版 。著作另有:《枣林杂组》、《枣林集》等,详见本志《著作目录》篇 。
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 , 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 。明诸生 。明亡后改名为迁 , 字孺木,号观若 。自幼刻苦好学 , 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 , 力图恢复 。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 。他感到"时事日非 , 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 。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 。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 , 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 , 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 。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 , 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携稿北上 , 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 , 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十四年 , 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 , 病逝于客地 。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 , 迁至马桥麻泾港西 。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 , 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 。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 , 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或:
谈迁,tanqian(1593~1657),原名以训,字观若,明朝灭亡后改名迁 , 以寄托忘国之痛,海宁人 。明清之际史学家 。他自幼刻苦好学,是明代的诸生 , 但终生未曾做官 。他家道清贫 , 靠充当幕友,办些文墨事务,代写应酬文章来维持生活 。
谈迁性喜博综,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谙于历代掌故,尤其注重于明朝的典故 。因觉得明朝实录中有几朝实录内容失实,而诸家所撰有关明代的史书又多有浅陋讹误之处 , 于是立志编写出一部真实可信的明史 。天启元年(1621)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辨正是非 , 著《国榷》 。天启六年完成初稿,以后陆续修订补充,“且六易稿,汇至百卷 。”清顺治二年(1645年) , 他不忍国亡史泯 , 又访求邸报,续补崇祯、弘光两朝史事 。两年后书稿被窃,50多岁的谈迁发愤重写 。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 。顺治十年,携书稿北上 ,  在京两年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候门客,探访了许多历史遗迹,搜集 明朝遗闻,加以补充、订正 。书成后 , 署名“江左遗民” 。
谈迁是我国清代著名史学家,代表作《国榷》 。
它是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 。谈迁专长於史,鉴於明代历朝实录经史官垅断,曲笔聚讼 , 多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伪陋肤冗,艰辛寻访各种资料 , 广徵博采,力求徵信 。天启元年(1621)始编著,先后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 。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又发愤重写,以三十馀年编成《国榷》一书 。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书中敢於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於后 。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 。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 , 尤为他书所少见 。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回答者:dadiella - 助理 二级 12-5 17:16
谈迁(1594~1658) 。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 , 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 。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 。明诸生 。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 。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 , 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 。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 , 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 。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 。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 , 然后私人写史 。不计报酬,不慕虚名 , 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 , 力图恢复 。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 。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 , 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 , 尤重明代典故 。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 。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 , 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 。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携稿北上 , 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 , 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 , 署名"江左遗民" , 以寄托亡国之痛 。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 , 病逝于客地 。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 , 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 。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

谈迁(1593~1657),原名以训,字观若,明朝灭亡后改名迁,以寄托忘国之痛,海宁人 。明清之际史学家 。他自幼刻苦好学 , 是明代的诸生,但终生未曾做官 。他家道清贫,靠充当幕友 , 办些文墨事务,代写应酬文章来维持生活 。
谈迁性喜博综 , 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谙于历代掌故,尤其注重于明朝的典故 。因觉得明朝实录中有几朝实录内容失实,而诸家所撰有关明代的史书又多有浅陋讹误之处 , 于是立志编写出一部真实可信的明史 。天启元年(1621)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辨正是非,著《国榷》 。天启六年完成初稿,以后陆续修订补充,“且六易稿,汇至百卷 。”清顺治二年(1645年),他不忍国亡史泯 , 又访求邸报,续补崇祯、弘光两朝史事 。两年后书稿被窃,50多岁的谈迁发愤重写 。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 。顺治十年,携书稿北上,在京两年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候门客,探访了许多历史遗迹 , 搜集 明朝遗闻,加以补充、订正 。书成后 , 署名“江左遗民” 。

(1594~1657) 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 , 字仲木,号射父 。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 , 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 。天启元年(1621)始,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伪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 , 历时六年,完成《国榷》初稿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元年 , 1644)为内阁大学士高弘图幕僚,为高弘图和张慎言所器重 , 荐为中书舍人、礼部司务 , 参与修史,但不愿“以国之不幸博一官”,力辞未就 。清顺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补《国榷》中崇祯、弘光两朝史事 。四年,全稿被窃,愤而重写 。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携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访询故明遗老,尤重邸报和公文等政府档案材料,校补厘订《国榷》 。对清初赋役制度混乱繁重,曾上书户部,建议“立法定制”、“轻徭薄赋” 。十三年夏,南归海宁 。次年夏又应沈贞亨聘,去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作幕,是年冬病死于幕所 。其他著述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六卷、《枣林集》十二卷、《枣林诗集》三卷、《北游录》、《西游录》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论》二卷等 。

谈迁,海宁枣林人,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学家 。他用了大半生精力,写下了108卷,计500万字的明史著作——《国榷》,为我国史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谈迁节操高尚,据《海宁县志》载:“处士(指谈迁)操行廉 , 虽游大人先生之门,不妄取一介,至今家徒四壁立 。”去年11月23日是谈迁诞生400周年,今特记谈迁二三轶事以作记念 。不畏权贵 谈迁在北京时,经常应友人之请,代为草拟文稿,但对于一些并非旧识,又持权自傲的达官贵人却深为厌恶 。他对同乡新进士、后来做过兵部尚书 , 以直声震天下的杨雍建就是这样 。清顺治十二年三月初二日这天,杨雍建托谈迁的老朋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 。谈迁因情面难却 , 勉强答应了,但心里却老大不痛快,认为姓杨的虽是同乡,却并不相识,何以这般指使我 。而杨雍建以新取进士自傲 , 仍旧不客气地要谈迁为他代劳 。这使得谈迁十分反感,他在日记里写道:“姓杨的又拿两元钱来要我为他写文章,我推掉了 。我年纪已老了,不能再受这些少年人的侮弄 。”不料事隔不久 , 不识相的杨雍建第三次让人来找谈迁,谈迁则干脆拒绝了 。事后他在日记里写道:“姓杨的虽然也是海宁人,却从未谋面,却多次要我干这干那 , 无非是依仗他的进士头衔 。我年纪已老 , 头发已脱,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毫不相干 。以后再也不要拿死老鼠吓唬人了 。”同时他还写了一首题为《甘侮》的诗,题意是怎能甘心忍受侮辱 。谈迁就是这样一个秉性刚直,讲求气节的人 。求食贫友一次,谈迁从外地远道回来 , 因为他赋性倔强,不愿求人资助,更谢绝那些达官贵人的馈赠,身上一贫如洗 。路经嘉兴梅里(今王店),因腹中饥饿不堪,就不客气地找到老朋友王介人家里 。王介人也是—位富有才学且重气节的穷书生,家里仅破屋一间,平时遇到友好或官府里人造访 , 也往往避而不见 。可是他对谈迁却非常敬重,曾写了《寒夜谈迁至》一诗 , 记述那天会见谈迁的情形 。大意是:一个下雨天的夜晚,老朋友坐着小船,越过江海来敲门找我 。他一叩门见面就讲个不停,说是又饿又疲乏 , 远道归来 , 一路上受尽穷困之苦 。并非没有相识的朋友,实在是不愿求人 。现在肚子饿极了,问我能不能给他一点吃的东西 。听了他这番话,我真为我们这些讲求气节的读书人叹息难过 。自古以来 , 要得人重视已经很不容易 。何况是在当前这样衰败的社会?我尽管贫穷,无论如何也得招待你 。当下从菜园里割下自种的韭菜 , 拿出自己酿的土酒 , 两个人吃得的酒醉饭饱...... 。谈迁对这位患难知己也念念不忘,对于这“一饭之恩”更是铭记在心 。当王介人在去广东途中病逝时,消息传来 , 谈迁非常悲痛,并为他写了传记,表示哀悼 。旅途退盗 清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偕同另一位海宁人钱朝玮(又名钱大球) , —道往山西平阳任职 。在路过山东东昌时(今山东聊城—带) , 突然有两名强人骑马风驰而至 , 拔刀相向,索要财物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险境,谈迁镇静自若,不慌不忙地说:“我们这些穷书生只有满箱破书 , 哪里来的钱?”两名拦路抢劫的强人—看果然如此,拱手说声“惊动”,竟—跃上马,加鞭而去 。
史学家谈迁(字孺木)于1594年(明末清初)出生于浙江开封,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 。
谈迁的代表作《国榷》共104卷、500多万字 ,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代表作另有《枣林诗集》、《史论》、《西游录》等等 。
谈迁(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学家 。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喜好博综 , 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 。天启元年(1621年)始 , 以《明实录》为本 , 历时六年,完成《国榷》初稿 。清顺治四年,全稿被窃,愤而重写 。十年,探求公私著述,尤重邸报和公文等政府档案材料,校补厘订《国榷》 。其他著述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枣林集》十二卷、《枣林诗集》三卷、《北游录》、《西游录》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论》二卷等 。其所著《国榷》是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时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 。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 。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书之正统史观、儒家天命论、佛道等色彩较深 。《国榷》原稿称百卷 , 谈迁死后经校补标点共一百零八卷 , 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册出版 。
谈迁的资料中文名: 谈迁
国籍: 中国(明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海宁枣林
出生日期: 1593年
逝世日期: 1657年
职业: 历史学家
主要成就: 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代表作品: 《国榷》

中文名: 谈迁
国籍: 中国(明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海宁枣林
出生日期: 1593年
逝世日期: 1657年
职业: 历史学家
主要成就: 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代表作品: 《国榷》
中文名: 谈迁
国籍: 中国(明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海宁枣林
出生日期: 1593年
逝世日期: 1657年
职业: 历史学家
主要成就: 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代表作品: 《国榷》
祖籍汴梁(今开封) , 是浙江海宁枣林人 。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 。他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马桥人 。生于1594年十月十二日(11月23日),死于1657年十二月十四日(1658年1月14日)明诸生 。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 。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 。自幼刻苦好学,家贫一生未曾做官 , 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 。用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 。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虽然贫寒一生,但却是一个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 。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 。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
史学生涯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 。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 。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 , “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400万言,取名《国榷》 。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逸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 。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 , 迁至马桥麻泾港西 。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 , 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 , 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 。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 , 他满怀悲痛 , 发愤重写 。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 , 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 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 , 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 , 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 。直至建国后 , 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谈迁重编《国榷》的事迹也被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列入课文,作者蒋光宇,题目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
编辑本段《清史稿》谈迁传
谈迁,字孺木 , 原名以训,海宁人 。初为诸生 。南都立,以中书荐,召入史馆,皆辞,曰:“余岂以国家之不幸博一官耶?”未几,归里 。迁肆力经史百家言,尤注心於明朝典故 。尝谓:“史之所凭者,实录耳 。实录见其表 , 其在里者 , 已不可见 。况革除之事,杨文贞未免失实;泰陵之盛 , 焦泌阳又多丑正;神、熹之载笔者,皆逆奄之舍人 。至於思陵十七年之忧勤惕厉,而太史遯荒 , 皇宬烈焰 , 国灭而史亦随灭,普天心痛,莫甚於此!”乃汰十五朝实录,正其是非 。访崇祯 。十七年邸报,补其缺文 , 成书,名曰国榷 。当是时,人士身经丧乱 , 多欲追叙缘因,以显来世,而见闻窄狭,无所凭藉 。闻迁有是书,思欲窃之为己有 。迁家贫,不见可欲者 , 夜有盗入其室,尽发藏橐以去 。迁喟然曰:“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从嘉善钱氏借书复成之 。阳城张慎言目为奇士,折节下之 。慎言卒 , 迁方北走昌平,哭思陵,复欲赴阳城哭慎言 , 未至而卒,顺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也 。黄宗羲为表其墓 。
编辑本段诗选
渡江
大江骇浪限东南 , 当日降帆有旧惭 。击楫空闻多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龙天浩劫馀孤塔,海岳书生别旧庵 。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
广陵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 。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
编辑本段明朝编年史《国榷》
简介
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 。谈迁撰 。谈迁专长于史,鉴于明代历朝实录经史官垅断,曲笔聚讼,多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伪陋肤冗,艰辛寻访各种资料,广徵博采,力求徵信 。天启元年(1621)始编著,先后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 。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又发奋重写,以三十余年编成《国榷》一书 。
史学价值
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 。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 。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 , 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 。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但书中叙事有的过于简略,有的事件前后记叙重复且说法不一 。另外 , 封建正统史观、儒家天命论、佛道等迷信思想,在书中也有浓重反映 。《国榷》原稿称百卷,谈迁死后仅有抄本传世,后经浙江海宁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补 , 加以标点,分为一百零四卷 , 又卷首别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 。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册出版 。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1645年南京沦陷、福王抗清政权灭亡为止的317年间的历史 。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 。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 。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 , 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 。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成书经过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 , 谈迁母亲亡故 , 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 , 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 , 步行百里之外 。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1647年8月 , 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 。经9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1653年,59岁的他 , 携第二稿远涉北京 , 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 , 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
参考资料:
谈迁写书的故事 简短一些谈迁写书的故事:
谈迁博览群书,家境贫寒,善诸子百家 , 精研历史 , 尤其是明代典故 。他立志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从天启元年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 , 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约400万字,取名《国榷》 。
清顺治四年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发奋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携稿北上 , 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逸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 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

谈迁的资料_清代史学家谈迁基本资料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谈迁 , 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浙江海宁人 。明诸生 。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
他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维持生活 。南明弘光元年为阁臣高弘图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很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 , 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 。后回家隐居 。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朝典故,他立志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十四年,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 , 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著作另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等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谈迁《国榷》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 。谈迁遭遇...《国榷》手稿被盗 。
谈迁博览群书,家境贫寒,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 , 尤其是明代典故 。他立志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 , 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 , 全书约400万字,取名《国榷》 。
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 , 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发奋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 。
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逸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 。书成后 , 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
谈迁的资料_清代史学家谈迁基本资料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国榷》的创作背景:
谈迁的一生经历了万历朝至崇祯朝,还经历了南明弘光小朝廷 , 历顺治十四年(1657年),终拒仕清,以一个贫民创作出一部明史巨著 。
谈迁生活的年代,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 。明朝统治者消极怠政、宦官专权乱政、党争结社频频,天灾不断 ,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再加上清军不断叩关 。
值此国危的时代 , “士习甚嚣”的言论不绝于耳,怀抱着经世致用之大志的晚明士大夫们不甘朝野倾轧、世风日坏,期望凭一己之力 , 救国家与人民于危难之中 。
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愿望往往受现实的摧残 , 在农民起义的洪流和清军铁蹄的征服下,这批在野士大夫们被迫接受这样的身份转换,成为了明朝遗民,从此开始了对人生及未来的抉择和思考 。
谈迁就是这样一位“遗民”的代表,他亲历时代的巨变 , 思想发生了一系列新的转变 , 更迭的世局逼其发出“亡国不亡史”的疾呼 。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行将入土,这不仅仅是明朝历史走向衰亡的时期,更可以说是谈迁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
谈迁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夏 , 谈迁赴京考试再次失败之后 , 他并未像其它书生那样终其一生继续考取功名,而是认清了自己“才驽,自放田间南山白石” ,  选择“缀耕之暇,汇为《兔园册》”的耕读之路 。
他放弃了科考,也等于放弃了从政路线 。既然不能在政治上为国家人民作出贡献,就干脆退而求其次,走学术研究路线 。
“经史是古代学术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读书人主要的研究方向”,谈迁“少读国史,辄仰名阀”再加上晚明时期 , 涌现出了大多数在竞争激烈的科场中屡次败北,遂把毕生精力放在学术文化研究上的学者型史家,于是形成了一股治当代史的风气 。
史家群体的出现,使得修国史成为士人们引以为傲的事情 , 受这一时风的影响,在阅读了大量当代史著之后,天启元年(1621年)前后 , 谈迁终于选择了自己后半生的奋斗目标一治当代史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谈迁谈迁的简介,越少越好谈迁
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 , 字仲木 , 号射父 。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 , 自称“江左遗民” 。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终生不仕 , 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 。
详细见词条:
清代史学家谈迁基本资料【谈迁的资料_清代史学家谈迁基本资料】谈迁(1593年-1657年),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 , 字孺木,明朝诸生,浙江杭州府海宁枣林(浙江海宁西南)人 。《国榷》作者 。
祖籍汴梁(今开封),靖康时随宋室南渡,定居盐官西南枣林村 , 迁至马桥麻泾港西 。
自幼好学 , “舞象,入学为弟子员” , 不喜八股 , “家徒壁立,最嗜书,好撰述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开始撰写《国榷》,至天启六年1627年完成初稿 , 以后仍陆续修订 。清顺治二年(1645年),又续订明崇祯、弘光两朝史事 。顺治四年(1647年) , 全稿遭窃,时已53岁,又发愤重写,新写《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书更精彩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荐为中书舍人,以“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力辞未就 。
入清不仕,自称江左遗民,以佣书、幕僚为生,顺治十年(1653年) , 江南义乌朱之锡进北京做弘文院编修 , 聘谈迁做书记 , 遂从嘉兴运河坐船北上入京 。两年期间几乎遍访明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门客 , 借此修订《国榷》[1] 。顺治十四年(1657年),往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张慎言,卒于外地[2] 。朱之锡《北游录序》赞扬谈迁:“或途听壁窥,轶事绪闻,残楮圮碣,就耳目所及无遗者,其勤至矣 。”其著作尚有《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枣林集》、《史论》、《海昌外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