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文章图片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

第七:长春君子兰

长春君子兰 , 神仙下凡也破产 。 上世纪八十年代 , 长春全民炒兰 , 把原本几块钱/盆的君子兰 , 炒到14万元/株 , 最终泡沫破裂 , 无数人倾家荡产 。 有人说 , 君子兰是中国最早的智商税 , 也是中国最早的民间金融泡沫事件 , 其性质与背后的轨迹 , 堪比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泡沫 。
君子兰并不是兰花 , 而是一种原产于非洲南部的野花 , 后传入日本 。 20世纪三十年代 , 君子兰流入中国 。 20世纪八十年代 , 君子兰风靡全国 , 长春成为国内最大的君子兰集散地 。 家家养兰 , 是当年长春的真实写照 。 养兰并无错 , 但如果变成一场投机炒作 , 那罪恶之花就会绽放 , 并无情吞噬所有人 , 把他们全部推进深渊 。

稀有的品种 , 奇诡的形态 , 高雅的气质 , 对于刚刚有了点钱的长春人来说 , 君子兰激发了他们的雅趣 , 也释放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 。 “有人靠君子兰发财了”这样的传闻 , 悄然弥漫在长春的上空 , 当地媒体顺势加入 , 推波助澜 。
1980年左右 , 君子兰开始供不应求 , 价格一路走高 。 一盆品相较好的君子兰 , 售价200元甚至更高 , 而当时长春人的平均月薪 , 不足50元 。 但攀比之心和暴富之欲 , 让人迷失本性 , 长春家家户户的窗台上 , 随处可见君子兰 。 在长春红旗街 , 端一盆君子兰 , 不用走完整条街 , 买家给出的价格就能涨3次 , 让你赚得怀疑人生 。

1985年初 , 长春一王姓养花大户 , 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一位哈尔滨土豪 , 交易价格14万元 。 14万什么概念?按当时的房价 , 这笔钱足以在长春最好的地段 , 买下整整14套房!消息“不胫而走” , 长春人陷入疯狂 , 也把他们推向更深的深渊 。 我们知道 , 潘多拉的盒子一旦被打开 , 魔鬼必将出笼 , 而人类的梦魇会无穷无尽 。

全民狂热的投机 , 击鼓传花的游戏 , 最终把君子兰推向了崩盘 。 当泡沫破裂 , 君子兰价格暴跌 , 许多长春市民损失惨重 , 倾家荡产 。
因为他们手中的君子兰 , 卖不出去了 。
第六:海南黄花梨

从1980年代的地摊货 , 到中国最名贵的“红木之王” , 海南黄花梨用短短30年时间 , 暴涨1万倍 , 缔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财富神话 。 但在这个神话之中 , 有人赚得盆满钵满 , 也有人则是被忽悠入彀 , 要么投资失误赔个底朝天 , 要么买到假货直跺脚 。 这些人不同的命运 , 共同构成了海黄三十年江湖的真实镜象 , 虽荒谬但真实 。
说起黄花梨 , 人们总会瞬间联想到一些词汇:高端、名贵、珍稀 。 在历年的拍卖场上 , 海黄的家具或摆件 , 动辄就能拍出上千万的天价 , 不断刷新历史 , 也刷新我们对木头的认知 。


黄花梨古树 , 海口公园
有人说 , 它是木中之王 , 但也有人说 , 它是罪恶之源 。 其实 ,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 海南黄花梨还只是地摊上的寻常货 。 1985年 , 在海南的木材市场 , 海黄原材的售价是1元/斤 , 还能买到大料 。 但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 , 海黄在木材交易市场开始静水暗流 , 一些居心叵测的幕后投机者 , 在媒体上恶意炒作海黄的投资价值 。
当年贵圈流传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温姓商人 , 20年前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淘到一件海黄小条案 , 当时以1.5万的价格将其买下 。 20年后 , 这件海黄小条案出现在某次拍卖会上 , 最终的成交价是2350万 , 暴涨1500倍 。 赚麻了!

就是这件 , 2350万元
短短十几年间 , 海黄的价格就从2万/吨 , 飙涨到800万/吨 , 巅峰时则突破1000万元/吨 , 成为名副其实的“万木之王” 。 通过这种点石成金的故事 , 吸引越来越多的投机者 。 到后期 , 就算真有足够财力去追高 , 但据说也只能收到一些小料 , 因为海黄的存量不多了 。 按照他们的说法 , 海南黄花梨生长缓慢 , 从树苗到成材至少要200年时间 , 所以如今海黄的资源已接近枯竭 , 至少短期内 , 海黄的原料断层将无法弥补 , 因此理论上海黄的价格预期 , 只会越来越高 。
不过 , 对于海黄比天还高的价格 ,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镜花水月 。 有价无市 , 成为后来海南黄花梨市场的真实景象 。 500万 , 800万 , 1000万 , 价格看着漂亮大方 , 但真的有人去买吗?有真实的交易量吗?至少在很多人看来 , 那就是做局 , 是为了忽悠新韭菜进去接盘 , 完成收割 。

更离谱的是 , 市场上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假黄花梨 , 比如以越南黄花梨冒充海黄 , 或者在珠串市场 , 直接以劣势木材冒充海黄卖 。
这些冒牌货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 也让海黄真正的价值被蒙尘 , 一地鸡毛 。
第五:普洱茶

在中国南方 , 几乎每个省会城市都有一个茶叶市场 , 人们在这里选茶、砍价、买茶 。 而里面的茶商 , 他们终日与茶叶和茶客打交道 。 茶叶 , 是他们谋生的依靠 , 也是他们人生的乐趣所在 。 可当茶叶被赋予某种金融属性 , 一切就变得不再真实 , 而他们中很多人的命运 , 也因此发生巨变 , 甚至被推下深渊 , 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
中国名茶众多 , 而普洱茶是历史最悠久的茶叶之一 , 也是被民间游资炒得最多的茶叶 。 投机与泡沫 , 让普洱茶在过去几十年常常变味 , 沦为收割韭菜的镰刀 。 从陈年普洱炒到古树普洱 , 从冰岛炒到老班章 , 从茶树炒到茶园 , 甚至还创造出一个世界民间金融史上最新奇特的名字:金融茶 , 一种令无数人被收割的普洱茶玩法 。

金融茶 , 一个奇怪的名词 , 一对神奇的组合 。 当我们每天喝的茶叶 , 与金融这种东西发生神奇的交媾 , 瞬间就变得面目可憎 。 而金融茶 , 在过去几十年曾数次上演 , 岩茶 , 黑茶 , 当然最疯狂的还得是普洱 。 所谓“金融茶” , 就是以个别茶商为首的、以普洱茶为介质的类金融模式炒作 , 只要有人下货单 , 就可以找茶客缴纳定金 , 但不做实际的现货交割 , 等茶叶价格飙涨后 , 由上一个茶客卖给下一个茶客 , 依此循环 。
要是说人话 , 那就是击鼓传花 。

2005年前后 , 由香港游资打头的炒茶团 , 开始在媒体上鼓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 , 把普洱茶的投资价值炒上了天 。 那段时期的媒体上频频惊现各种普洱茶天价成交新闻 , 虽真假难辨 , 但它释放出来的暴富诱惑 , 却实实在在把很多人都圈入彀中 。 “存钱不如存普洱茶”成为街头巷尾最流行的一句话 , 也成为茶圈的共识 。
到了2007年 , 整个普洱茶市场已经陷入疯狂 。 在广州的芳村茶叶市场 , 茶商们喜笑颜开 , 他们交头接耳 , 口沫横飞 , 眼神中散发出财富的光芒 。 他们相信 , 下一个巴菲特就是自己 。

可惜他们最终没有成为下一个巴菲特 , 而是成了接盘侠 。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卷入其中 , 普洱茶的泡沫也越来越大 , 但入场资金枯竭 , 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也就玩不下去了 。 泡沫破裂 , 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 他们重金买过来的茶叶 , 只能堆积在自己的仓库中 , 再也卖不出去了 。
鸡飞蛋打 , 一地鸡毛 。
第四:沉香

沉香是不是智商税?沉香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君子兰?这是一个问题 。 作为古代四大香料之首 , 沉香被誉为“植物界的钻石” , 被追捧上千年 , 并始终与风雅、华贵等词汇暗通款曲 。 不过 , 有人视其为珍宝 , 也有人管它叫智商税 。
近年来 , 沉香这股古风渐成风潮 , 不仅让许多风雅之士爱上了沉香 , 一些钱多到无聊的土豪 , 拿几万元/克的奇楠烧香 , 一年轻松烧掉大几百万 , 让人领教到什么叫挥金如土 。

旺盛的需求 , 让许多热衷于收藏和投机的人纷纷涌入 , 争取来挖到一桶金 。 而伴随着投机和炒作的出现 , 以及一些居心叵测的投机商在幕后操控市场 , 这个市场的乱象也就越来越多了 。
前几年 , 媒体报道过一则新闻 , 听起来是比较搞笑的 。 一个北京女富商 , 被沉香的迷人香气所倾倒 , 在展销会上花45万买了一串沉香手串 , 回家发现不太对劲 , 找专家鉴定 , 专家说:“假的!50块都不值 。 ”女富商差点因气去世 。

目前国内的沉香市场 , 充斥着大量的假沉香 , 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情况比比皆是 , 赝品满天飞 , 让人难辨真假 , 一不小心就会掉坑 。

更令人担忧的是 , 在沉香这个圈子里 , 如今正四处充斥着“靠收藏沉香逆袭翻身”这样的强烈暗示 。 比如:早些年花几千块买的奇楠手串 , 如今能换北京一套房 。 又比如:一个住在京郊别墅的大老板 , 早些年还在潘家园摆地摊 , 后来靠收藏沉香起家 , 如今身价过亿 。

类似的财富故事 , 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 , 而这样的场景 , 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的君子兰 。 沉香会不会崩盘?拭目以待 。
第三:翡翠

乱世黄金 , 盛世文玩 。 从和田玉到海南黄花梨 , 从文玩核桃到黄龙玉 , 再到近年来的天珠 , 古玩这趟水很深 , 而翡翠这趟浑水 , 深不见底 。 在翡翠圈流传一句话:劝君莫要玩翡翠 , 一玩翡翠毁一生 。 早些年 , 由黄渤主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 , 其剧情就是由一块翡翠引起的 , 但在现实中 , 翡翠的故事远比电影更精彩 , 也更离奇 。

在炒股、炒房、炒金、炒普洱、炒藏獒等投资热潮之后 , 翡翠成为民间游资的新目标 , 多年来价格一路飙升 , 而且越涨价越抢手 。 虽然总有人预测翡翠泡沫即将破灭 , 但时至今日 , 翡翠看似依旧很坚挺 , 似乎没有天花板 。
翡翠为什么会被炒?主打一个稀缺 。 翡翠 , 也叫缅甸玉 , 目前全世界出产翡翠的国家很多 , 但宝石级的翡翠 , 95%来自缅甸 。 而翡翠 , 恰恰又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 这就意味着翡翠只会越采越少 。 而我们都知道 , 物以稀为贵 , 越稀缺的东西它越有价值 , 这就是翡翠被炒作的根源 。

在缅甸山区 , 虽然经过几十年发展 , 但翡翠开采方式依旧十分原始 。 通过抖音上的短视频我们看到 , 每当号角响起 , 大批采石人蜂拥狂奔 , 那场面 , 有一种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既视感 。 随后 , 这些采玉人腰上系绳 , 口咬塑料管跳入水中 , 靠手摸脚踩找到翡翠原料 , 再用竹箩筐搬运上岸 , 这就是缅甸翡翠开采的真实场景 。

早些年 , 在翡翠公盘的拍卖中 , 有一种非常突出的现象:行家看100万的原料 , 往往翻倍出价(200万买)也拍不到 , 最后被别人以300万高价买走 。 而在2004年缅甸举办的翡翠公盘拍卖中 , 一块老帕敢翠料 , 3月份标价18万欧元没人要 , 但转眼到了6月 , 这块料被人重新挂出来 , 竟以75.9万欧元成交 , 三个月翻了整整4倍 。

不过 , 曾经有多火爆 , 如今就有多寂寥 。 业内人士透露 , 最近几年国内的翡翠市场早已没了往日的风光 。 受经济大环境影响 , 买翡翠的人越来越少 , 30万以上的大单交易更是寥寥 。
在广东佛山平洲的翡翠玉器市场 , 一位女老板告诉媒体记者 , 她们现在已经主要转战直播了 , “线下没人买 , 也没人来看” 。 还有老板称 , 早些年一个月怎么都能做个一两百万业绩 , 但这两年 , 每个月卖出几万块钱就要烧高香了 。
但翡翠遇冷 , 真的是因为经济环境不好么?
第二:紫砂壶

和田玉 , 红木 , 翡翠 , 古玩字画 , 终于轮到紫砂壶了 。 从2008年国内第一次紫砂艺术品以专场拍卖的形式出现 , 至2014年出现紫砂壶历史上最狂热的交易周期 , 大师壶一壶难求 , 一些年轻艺人的作品也动辄拍出几百万的天价 , 直接把一些行家都看傻了 。 不过 , 泡沫终究是泡沫 , 与前些年相比 , 如今的紫砂壶市场已经进入休眠期 , 甚至一些高工、大师的作品都已经有价无市 。

紫砂壶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 , 很多人都喜欢用紫砂壶泡茶 。 多年前 , 紫砂壶也被一些民间游资疯狂炒作 , 严重偏离其作为茶茗器具的价值范畴 , 价格就像开了挂一样涨上天 。
一些名家 , 也就是大师制作的紫砂壶 , 更是千金难求 , 屡屡创下天价成交记录 。 不仅如此 , 一些刚刚冒头的年轻艺人 , 也跟着鸡犬飞升 , 他们的作品以令他们自己都目瞪口呆的价格 , 瞬间被人买走 。 更离奇的是 , 一些当代紫砂艺人的作品成交价 , 甚至已经超过了很多明清两代的老壶 , 令许多老一辈的紫砂名家直接就跌破了眼镜 。

那几年 , 整个紫砂壶江湖陷入了一种完全非理性的狂热 。 火爆的行情 , 引来了更多的投机者 , 他们带着大把的钞票蜂拥而至 , 希望复制在海黄、和田玉上的成功 , 再割一茬韭菜 。
在金钱和名利的双重刺激下 , 紫砂壶圈内群魔乱舞 , 演绎众生相 。 一些技艺很高但名气不够的手艺人 , 作品卖不上价 , 急得直跺脚 。 后来有些脑瓜子灵的掐指一算 , 有了!怎么玩?借印 。 原来 , 只要盖上大师的印章 , 作品就会身价倍增 , 直接飙升到几万甚至几百万!来钱太快了 。

更离谱的还有呢!一些急功近利的人 , 觉得天天在屋里捏泥巴实在熬不出头 , 就直接去磕个头 , 奉个茶 , 拜师于名家和大师 , 通过这这种方式让自己的作品大卖 , 或是卖出高价 。
还有一些不要脸的大师 , 泥巴也懒得捏了 , 就让自己的徒弟帮他做壶 , 盖上自己的大印就开始数钱 。 我说你怎么不直接去抢?
除了这种借印、代工壶等离奇的方式 , 也出现了许多壶商以次充好 , 甚至直接用嚾浆、化工、机车壶冒充高价壶的骗局 , 这帮人一心一意忽悠消费者 , 一门心思割老百姓的韭菜 。

可惜好景不长 , 到了如今 , 由于众多因素的合力作用 , 紫砂壶市场早已变天 , 不说无人问津 , 起码那些天价壶已经是有价无市 , 而那些利欲熏心的大师们 , 也终于可以消停了 。
曲终人散 , 一地鸡毛 , 紫砂壶里都是人性 。
第一:金线莲

从冬虫夏草到铁皮石斛 , 从野山参到黑枸杞 , 再到眼下正被疯炒的酸枣仁 , 传统中药材历来都是民间游资热衷炒作的重灾区 。 而被炒作的中药材中 , 当然也包括金线莲 , 一种曾被捧为“神草”的野生植物 , 巅峰时被炒到23万/斤 , 还被人们疯狂采挖 , 直接挖到濒危 , 最后一地鸡毛 。
金线莲 , 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等南方省市 。 早在古代 , 金线莲就在民间视为珍稀草药 , 是历代医者悬壶济世的良药 。 据传 , 唐末五代时期 , 闽王之母患上不治之症 , 因服用金线莲神奇康复 , 闽王赞其为“百药之王、草之黄金”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老百姓有了点钱 , 开始注重养生保健 , 也因此催生出了许多保健品和天价“神药” , 而金线莲作为古代“药王” , 其稀有的产量和长期累积的巨大名气 , 让这些民间资本看到了商机 。 于是这些人在媒体上造势 , 说金线莲是古代皇帝专用的御品 , 是经千百代医家验证过的“神药” , 是价值非凡的养生圣品 , 差点就把“包治百病”这句话贴额头上了 。

那时候的老百姓很单纯 , 听说有这么好的东西 , 那还不乖乖买单嘛!于是 , 这些药商和投机者的轮番炒作下 , 金线莲的售价是扶摇直上直接上了天 。 最夸张时 , 甚至已经达到惊人的23万/斤!如此之高的价格 , 就连后来的冬虫夏草也自愧不如 。 更可怕的是 , 在利益的驱使下 , 人们开始进山去采挖金线莲 , 据当年圈内的人回忆 , 那些挖金线莲的人很疯狂 , 他们见到就挖 , 不管大小 , 统统都要挖回家 。 疯狂的采挖 , 导致金线莲的数量在短短几年内锐减 , 最后直接被挖进了《国家野生保护植物》名录 。

天要让你灭亡 , 必先令其疯狂 。 因为野生的金线莲被挖绝了 , 而市场的需求量又很旺盛 , 怎么办呢?那就搞种植 。 2015年 , 在福建首次出现了人工种植的金线莲 , 而正是人工种植金线莲的问世 , 最终把这株“天价神草”推进了深渊 。
许多种植户盲目跟风种植 , 以前需要老农进山采挖的金线莲 , 现在直接可以在大棚里栽种 , 数量多得八辈子都挖不完 。 再加上一些无良商家借机行骗 , 把金线莲市场搞得乌烟瘴气 , 老百姓终于看穿了这帮人的伎俩 , 不再高价买莲 , 于是金线莲的价格大幅下跌 , 最惨时跌破100元/斤 。

金线莲倒下了 , 但在福建 , 如今又出现了另一种天价“神药” , 它搞出来的动静 , 就是金线莲这个“神药”老祖宗也要叫一声大哥!只因它制造的泡沫之高 , 吸入的资金之巨 ,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影响力之大 , 堪称空前绝后 。
【跌落神坛的7大顶级商品,你买过几种?】但消费者并不傻 , 他们迟早会看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