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2.5万”,这个高薪工种为何招不到人?

“月入2.5万”,这个高薪工种为何招不到人?

在“大国制造”向“大国智造”转变的时代浪潮下 , 蓝领职业发展更应受到重视 。 唯有从职业发展、权益保障、社会认同等各方面发力完善其就业环境 , “月入两万五”的工作才能真正“吃香” 。
“月入2.5万元的瓦工” , 你愿意做吗?据媒体报道 , 一位瓦匠以“月薪5000元包吃住”的条件招收学徒 , 而学成后的瓦工月收入可达2.5万元左右 , 这一收入水平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 。

业内人士说 , 近年来 , 泥瓦工收入呈直线上涨 , 原因何在?这与总体人力用工费用上涨有关 , 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供不应求 。 近年来 , “本科生满地跑 , 技术工无处找”的供需不平衡现象增多 , 建筑装修行业招工难、“用工荒”等新闻频频引发关注 。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以及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 , 虽然我国蓝领群体规模达4亿人以上 , 但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超过1.5 , 即每150个岗位只有100位求职者 , 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 , 缺口可达千万人 。 从业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 也成为瓦工收入提高的大背景 。
“月入2.5万元”的工作为何还没有成为“香饽饽”?高薪之下仍然缺人 , 恰恰反映出传统技术工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
一方面是劳动付出与收入回报的“性价比”不高 。 比起多数白领工作 , 以建筑工人、水电工为代表的蓝领工种往往需要付出更多体力劳动 , 长时间处在脏污、噪声环境中 , 容易面对风险、积累伤病 , 因此即使很多蓝领收入超过白领 , 二者仍呈现出供需错配现象 。
另一方面 , 如泥瓦匠、电工等需求缺口较大的职业工种具有一定技术门槛 , 高收入对应的是高技术水平与行业经验 , 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培养过程 。 “月入2.5万元”并不是所有蓝领工种的普遍常态 , 纯粹体力劳动的“普蓝”与技能型“深蓝”、有高级专业技能的“锐蓝”之间 , 也存在较大收入差距 。 学徒期几千元的收入往往比不上外卖员、快递员等职业 , 让许多年轻人不愿意选择从事传统建筑行业 , 而职业教育对市场需求的反映也存在一定滞后性 , 使一些传统技术工种“供血”不足 , 产生断层 。
更进一步说 , 上升通道狭窄、权益保障不够、社会认同不足等成为传统技术工人从业意愿的深层次阻碍 。 部分传统蓝领工种没有足够的晋升、转职、创业渠道 , 职业难以成为事业;建筑工人、泥瓦匠、水电工等大多具有工作强度大、风险较高、收入不稳定等特点 , 其权益保障问题更应得到关注 。 此外 , 虽然目前全社会尊重关爱农民工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 但仍有个别人对传统技术工人存在“低收入”“低门槛”“不光鲜”的偏见 , 客观上也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获得感和价值感 。
近年来 , 相关部门通过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加强技能人才职称评定、强化平等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 改善了蓝领就业环境 。 下一步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其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
要在提升蓝领收入水平的同时 , 加大力度提升其职业获得感和认同感 。 一方面 , 要进一步拓宽职业上升渠道 , 推动蓝领工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 , 加快职业技能标准开发 , 增加职业教育培训机会 , 在技术工人职业晋升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 另一方面 ,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 发挥工会组织等作用 , 更好满足蓝领群体在生活、社交、情感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 。
另外 , 职业教育也要及时跟上 。 充实蓝领人才队伍 , 需要“造血” , 也需要“供血” 。 要健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 培养更多兼具技术理论、应用操作能力以及管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 更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 提升蓝领工人就业增收能力 。 还要引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 , 让职业教育随着产业发展和蓝领收入提升也变得越来越“吃香” 。
【“月入2.5万”,这个高薪工种为何招不到人?】在“大国制造”向“大国智造”转变的时代浪潮下 , 蓝领职业发展更应受到重视 。 唯有从职业发展、权益保障、社会认同等多方面发力 , “月入2.5万元”的工作才能真正“吃香” 。
来源 | 农民日报、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