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是谁
请问:诗仙、诗鬼、诗圣、诗豪、诗史分别指谁?诗仙,诗鬼,诗圣,诗史,诗豪分别指的是?
古代诗仙、诗鬼、诗圣、诗豪、诗史 , 诗囚分别指谁?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史是说杜甫的诗歌
诗鬼李贺
诗豪刘禹锡
诗囚孟郊、贾岛
诗圣诗鬼诗仙诗史分别是谁?还有诗豪!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囚贾岛
诗魔白居易
诗鬼李贺
诗豪刘禹锡
诗瓢唐求
诗癖萧纲
诗魂梅尧臣
诗肠张藉
诗窑王仁裕
诗佛王维
诗史是杜甫
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
诗圣诗鬼诗仙诗史分别是谁?还有诗豪!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魔:白居易
诗佛:王维
诗鬼:李贺
诗豪:刘禹锡
诗囚:孟郊和贾岛
诗史是指杜甫的三吏三别,非人物
诗圣诗鬼诗仙诗史分别是谁?还有诗豪!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囚贾岛
诗魔白居易
诗鬼李贺
诗豪刘禹锡
诗瓢唐求
诗癖萧纲
诗魂梅尧臣
诗肠张藉
诗窑王仁裕
诗佛王维
诗史是杜甫
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
谁被称为诗史?诗史一般是指杜甫 的诗
“诗史”之说,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之为“诗史”
诗史是谁?诗史是杜甫
杜甫
“诗史”说在中国古代诗文评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 。杨慎从诗歌主情的本质论、诗贵含蓄的审美论以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等方面对“诗史”说进行了剖析 , 该论在“诗史”论的流变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
元杨维祯的《梧溪诗集序》说:"世称老杜为'诗史',以其所著 , 备见时事 。予谓老杜非直纪事史也,有春秋之法也 。其旨直而婉,其辞隐而见 。如《东灵湫》、《陈陶》、《花门》、《杜鹃》、《东狩》、《石壕》、《花卿》、前后《出塞》等作是也 。故知杜诗者,《春秋》之诗也 , 岂徒史也哉?"(东维子集.卷七)他认为"诗史"之提法不足以涵盖杜诗的审美价值 。杜诗不但"直纪事史",而且还能通过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使作品具有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明唐元
诗史是谁 诗圣又是谁?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被尊为“诗圣”、“诗史”,然而少为人知的是这位大诗人一生的大多时间里却是一贫如洗、贫病交加,只能靠寄人篱下或写几首诗乞食为生,是一个十足的诗丐 。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也是唐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唐“开元之治”的兴盛时期,家境颇为富裕,因此受到良好教育 , 七岁能诗 。十八、九岁时,杜甫离开家庭 , 开始了当时在文学仕子中流行的漫游生活,先后游历过晋、吴越、齐赵等地 。期间曾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没有及第 。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唐朝的都城长安第二次应举 , 结果再次落第,生活也逐渐陷入困顿,开始了他贫病交加、投诗乞食的后半生 。
落第后 , 杜甫为了进入仕途,谋一安身之处维持生计,只得四处奔波,向权贵人物投诗 , 乞求引荐和得到一些馈赠 。他曾投诗的有安西都护高仙芝、驸马张垺⒕┱滓视谥偻ā⒑游鹘诙仁垢缡婧驳?。另外,他还三次向皇帝献赋 , 希望得到赏识 。就这样历经十年的堪坷,直到天宝14年(755) , 杜甫才谋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总算有了“五斗米”安身 。这十年里杜甫忍受的屈辱、生活的艰难是他人难以想象的,从他的诗句“朝扣富儿门 , 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投简华成两县诸子》)中可以看出 。
杜甫得职后没有多久,安史之乱爆发,他又亲历了携家逃难、身陷叛军、潜逃凤翔等诸多艰险,有“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喜达行在所三首》)、“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彭衙行》)为证 。
至德二载(757年)五月,杜甫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不久 , 因上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肃宗乾元二年,关内大旱,杜甫弃官西行,开始漫长的漂泊生活 。他先后流寓秦州、同谷,“黄独天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同谷县作歌七首》),生活无比凄苦 。岁末,杜甫抵成都,在亲友的资助下建了一所草堂定居 。时严武为成都尹,时常周济他 。不久,严武入朝,杜甫生活无依 , 只得携家到梓州投奔刺史房琯 。房琯死,又投靠新任刺史章彝 。代宗广德二年(764),严武再次镇蜀 , 杜甫又回成都 。次年,严武卒 。杜甫只得携家东下,经渝州、忠州,到达夔州 。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资助下,渡过后半生中较为安定的两年 。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思乡心切 , 乘舟出川,想返回家乡 。但战乱和大水使他无法北上,只好辗转漂泊于湖北江陵、公安和湖南的长沙、岳阳一带,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常常是二、三天吃不上一顿饱饭 。大历五年(770),这位大名满宇宙的大诗人,默默死于那条与他相依为命数年的破船上 , 时年59岁 。死后因家贫如洗 , 无钱归葬,只好暂埋于耒阳方田驿 。40年后,才得归葬故土,由元结为其题写了墓碑 。
杜甫一生颠波流离,饱经患难 , 身世之不幸,境遇之悲惨,几同于一个乞丐 。也正因如此,才使杜甫深刻认识了现实社会,体会到了底层群众的生活 , 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众多充满现实主义的优秀诗篇,被人们尊称为诗史、诗圣,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爱戴 。
诗史是指谁杜甫啊~
诗史是谁?和史诗是什么?“诗史”之说,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 , 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 , 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之为“诗史” 。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饱蘸着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 。
除了杜甫,还有一些诗人所写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
史诗一般分作两种,一种为“传统史诗”或“原始史诗”,主要是以口头流传的形式世代相传,随着时间而增添情节,最后被整理、加工 , 以文字记载成为一部统一的作品 。这类史诗的代表有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另一种为文学作家以特定的观念目的有意识地编写而成的“文学史诗”,这类史诗的代表有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和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 。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 。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 , 反映人类童年时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 。它运用艺术虚构手法,塑造著名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奇的色彩 。中国西藏的《格萨尔王传》、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等都是著名的史诗 。现代有时也把有影响的、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生活面貌的、规模宏伟的优秀叙事作品(如长篇小说)称为史诗或者史诗式的作品 。世界最古老的史诗是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 。
史诗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来源于历史或神话中)的经历或事迹的诗 。
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典型的例子 。最早的史诗与口头诗歌有很强的联系 , 文学家常借用这种形式,最早和最明显的例子是埃涅伊德,与荷马用相同的形式和题材 。
“史诗”这个词在现代语文中,多用来指虚构的文艺作品,其特点是背景庞大、人物众多,涉及大量的虚构地理,时间跨度大的叙事作品 。典型的例子如星球大战等 。
请问:诗仙、诗鬼、诗圣、诗豪、诗史分别指谁?

文章插图
【诗史是谁】诗仙、诗鬼、诗圣、诗豪、诗史分别指的是:1、诗仙: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2、诗鬼:李贺李贺,字长吉,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 , 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3、诗圣、诗史:杜甫杜甫 , 字子美 , 自号少陵野老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作诗三千多首 ,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4、诗豪:刘禹锡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 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扩展资料其他唐代诗人的有趣称号:1、诗佛:王维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 , 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 , 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 。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被尊为“诗佛” 。2、诗魔: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 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3、诗杰:王勃王勃,字子安 , 唐代诗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 。4、诗狂:贺知章贺知章,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 , 清新潇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人
诗圣诗鬼诗仙诗史分别是谁诗圣杜甫 , 诗鬼李贺,诗仙李白,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 。
诗圣、诗仙、诗魔、诗神、诗狂、诗佛、诗鬼分别是谁?唐朝作为封建时期一个比较繁华的朝代,出现过不少流芳千古的古诗 。唐诗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唐代以及宋代文人的智慧结晶,对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时的文坛中人将这些文人中诗作最好的一群人分别称为诗圣、诗仙、诗魔、诗神、诗狂、诗佛、诗鬼 。其中的诗圣是杜甫、诗仙是李白、诗魔是白居易、诗神是苏轼、诗狂是贺知章、诗佛是王维、诗鬼是李贺 。杜甫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多次参加科考都没考上,后来得到贵人相助顺利当上官,但是在官场一直不得志,后来亲眼目睹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等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先后辗转多地躲避战乱,依然心系苍生 , 胸怀国事 。李白作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的辉煌和没落 。传世的《李太白集》中很多的诗作中有描写大唐繁荣场景的也有不少写自己人生状态的,在当时的文人界有很高的地位 。白居易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跟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曾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传世的《白氏长庆集》中的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治水名人,科举考试时进士及第,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都任职过,担任过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朝廷要职 。他还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 。贺知章作为唐代诗人、书法家,少年时期以诗文知名,曾是武则天时期未科状元,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还跟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 。王维作为唐朝诗人、画家 , 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曾担任过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等职务 。他擅长咏山水田园,跟孟浩然合称“王孟”,还被推崇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李贺作为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 跟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康处由于仕途不顺,开始热心于诗歌创作,来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心情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 。
诗圣是谁,诗仙是谁,诗史是谁“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 。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 , 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
4、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 , 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 , 被誉为“诗仙” 。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所以人称“诗魔” 。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 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 , 故称其为“诗鬼” 。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
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 , 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
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 , 故有“郑鹧鸪”之称 。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
18、诗神--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 。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 , 流离陇蜀 , 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 。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 , 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 。。”至于“诗圣”的称号,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 。真正见诸文字的 , 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青莲号诗仙 , 我翁号诗圣” 。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 。“善陈时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所写为当时的重大事件或与重大事件有关 。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 。这就与一般的反映现实区别开来 。否则,“诗史”就用得太泛了 。由于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 。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景象 , 使得他的诗具有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 。二是“诗史”除了指作品所写的题材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深刻的 , 对社会具有比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 。这点在杜甫的于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诗歌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
诗圣是谁?诗史是谁?白居易被誉为什么?诗圣:杜甫
诗史是指杜甫的三吏三别,非人物
诗魔:白居易
满意请采纳哦,谢谢 , 祝学习进步!
诗史是谁杜甫诗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最高峰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
诗史是指什么?诗圣又指什么?诗圣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号少陵,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 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 , 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 岁学诗 , 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 “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 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长安时期天宝五 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 , 以求仕进 。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 。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 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 , 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流亡时期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 , 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 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 , 受左拾遗 。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 , 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 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时期的杜甫 , 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759 年,关辅大饥 , 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 达成都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肃宗上元元年(760)至 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765 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 。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 。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 。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 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 。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 。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诗歌创作杜诗现存1400多首 。它深刻 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 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被后代称作“诗史” 。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 , 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 , 通过独特的 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 , 一人之性情 , 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 。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 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 。杜甫对 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 。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 , 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 。《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 , 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 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 。“三吏”、“三别”中 , 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坏蟮械鼻? ,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 。表现出作者内心 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歌咏的对 象 , 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 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 。杜集中也有些诗 , 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 分诗 。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 。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 。体现了杜甫诗 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杜甫怀念亲友的诗 , 大都缠绵悱恻,一 往情深 。如《月夜》怀念妻子 , 《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 。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 。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 。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 。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 , 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 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 。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 。其中 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 。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 , 感情豪放、沉郁 , 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 。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 。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 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 。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 1000字 。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 。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 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 。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 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 。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 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 , 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 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 , 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 。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 。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 。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 。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 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 。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 。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 , 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 。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 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
诗史是指谁( ),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仙的诗人是( )诗史是指谁( ),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仙的诗人是( )谁的诗画被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王摩诘)的诗画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诗中有画\”,是指语言艺术中有着造型艺术的因素 , 是以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 , 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 。所谓\“画中有诗\”,是指在有形的画面中蕴含着诗的情趣和不尽之意 。
唐朝被称为诗史是谁是杜甫 ,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 , 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 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
杜甫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老杜,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时候也称为“大李杜”,以区别于“小李杜”] , 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 , 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 。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 。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还有成都杜甫草堂 。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以古体、律诗见长 , 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 。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 。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 ,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
[编辑本段]杜甫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 , 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 , 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而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 , 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 , 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 ,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 , 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 ,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 , 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 ,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 , 独自去投肃宗 , 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 , 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 , 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 , 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 , 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
[编辑本段]杜甫死因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
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 , 关于杜甫的死 , 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 。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 。……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 。
二、吃牛肉过多而死
《旧唐诗》云“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 , 一夕而卒于耒阳 , 时年五十九 。”这种说法具有传统的权威性,因为此说来自于官方保存的史料中 。
三、溺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抬遗补遗》 。这种说法自提出后 , 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伤” , 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 , 也就是公元762年,怎么能又在770年去思子美杜甫呢?
四、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 。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
五、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老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清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
[编辑本段]个人影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 , 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 , 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 , 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 , 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
他二十岁起 , 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 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 , 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 , 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 , 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 , “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甘肃?。┘次坏乃嘧?。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上疏救房玉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 。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 三别”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759年,他抛官弃职 , 举家西行 , 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 , 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
[编辑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 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 ,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 , 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 , 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 , 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 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
[编辑本段]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 , 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 , 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 。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 , 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
史传论述《新唐书·杜甫传》作者:欧阳修 宋祁 摘自《艺文传》
[编辑本段]杜甫年谱
712壬子睿宗太极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
717丁巳玄宗开元五,杜甫六岁 。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
718戊午玄宗开元六,杜甫七岁 。始作诗文 。
720庚申玄宗开元八,杜甫九岁 。始习大字 。
725乙丑玄宗开元一三,杜甫十四岁 。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刮拇尬捍樱晕宜瓢嘌?。」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
726丙寅玄宗开元一四,杜甫十五岁 。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 ,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
730庚午玄宗开元一八,杜甫十九岁 。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从韦之晋、寇锡游 。
731辛未玄宗开元一九,杜甫二十岁 。游吴越 。
732壬申玄宗开元二〇,杜甫二十一岁 。游吴越 。
733癸酉玄宗开元二一闰三月,杜甫二十二岁 。游吴越 。
734甲戌玄宗开元二二,杜甫二十三岁 。游吴越 。
735乙亥玄宗开元二三闰十一月,杜甫二十四岁 。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 , 不第 。
736丙子玄宗开元二四,杜甫二十五岁 。游齐赵 。交苏源明 。
737丁丑玄宗开元二五,杜甫二十六岁 。游齐赵 。
738戊寅玄宗开元二六,杜甫二十七岁 。游齐赵 。
739己卯玄宗开元二七,杜甫二十八岁 。游齐赵 。
740庚辰玄宗开元二八,杜甫二十九岁 。游齐赵 。
741辛巳玄宗开元二九 , 杜甫三十岁 。归东都 。筑陆浑庄,于寒食日祭远祖当阳君 。
742壬午玄宗天宝一,杜甫三十一岁 。在东都 。姑万年县君卒于东京仁风里 。六月,还殡于河南县,公作墓志 。
743癸未玄宗天宝二 , 杜甫三十二岁 。在东都 。
744甲申玄宗天宝三,杜甫三十三岁 。在东都 。五日,祖母范阳太君卒于陈留之私第 。八月,归葬偃师,公作墓志 。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 。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 。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 。
745乙酉玄宗天宝四 , 杜甫三十四岁 。再游齐、鲁 。是时李之芳为齐州司马 。夏日 , 李邕自北海郡来齐州,公尝从游,陪宴历下亭及鹤山湖亭 。旋暂如临邑(属齐州) 。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 。公与同游 , 情好益密 。公赠白诗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者是也 。俄而工将西去,白亦有江东之游,城东石门一别遂无复相见之日矣 。
746丙戌玄宗天宝五闰十月,杜甫三十五岁 。自齐、鲁归长安 。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
747丁亥玄宗天宝六,杜甫三十六岁 。在长安 。
748戊子玄宗天宝七,杜甫三十七岁 。在长安 。屡上诗韦济,求汲引 。与书家顾诫奢订交,约当此时 。
749己丑玄宗天宝八,杜甫三十八岁 。在长安 。冬日 , 归东都 , 因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 。
750庚寅玄宗天宝九 , 杜甫三十九岁 。来长安 。初遇郑虔 。
751辛卯玄宗天宝一〇 , 杜甫四十岁 。在长安 。进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秋,病疟 。友人魏君冒雨见访 , 因作秋述贻之 。病后过王倚 , 王饷以酒馔,感激作歌赠之 。是年,在杜位宅守岁 。
752壬辰玄宗天宝一一 , 杜甫四十一岁 。在长安 。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 。暮春 , 暂归东都 。冬,高适随歌舒翰入朝,与公暂集,俄复别去 , 公有诗送之 。
753癸巳玄宗天宝一二,杜甫四十二岁 。在长安 。首夏,同郑虔游何将军山林 。次子宗武约生于此年秋 。
754甲午玄宗天宝一三闰十一月,杜甫四十三岁 。在长安 。进封西岳赋 。自东都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 。因田梁丘投诗河西节度使歌舒翰 。岁中 , 张
哪位诗人的诗被称为“诗史“诗史”是对杜甫的诗歌的描述,因为杜甫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多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描述,从他的诗中可以深刻的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
诗仙 诗圣 诗鬼 诗史 都是谁,还有什么称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鬼李贺 诗史也是杜甫
当然还有诗佛王维 诗魔白居易谢谢采纳
作品被誉为“诗史”的诗人是谁杜甫的诗作被誉为“诗史”,杜甫本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
诗史是指哪位诗人

文章插图
通常“诗史”指的是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 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 , 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至德元年(756)唐军陈陶斜大败,继而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 , 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其中提到胜利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纥军助战、在长安受到优待的事,提到平叛诸将的功业 。“三吏”、“三别”则是在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时所作 。2、杜甫的有些诗 , 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道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 。从杜诗中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 。而《忆昔》则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刻可以补史之不足 。3、杜诗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 , 但由于他是在颠沛战乱之中 , 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 , 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 。因此从他的感怆里 , 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 。从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说,这一类诗 , 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扩展资料:杜甫曾在四川三台(唐朝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 , 梓州)写过一首畅快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题里的“闻”字,就是新闻的“闻”,此处如同“本报讯”“本台讯” , 写的是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史事,一家老小就可以安全返乡,结束四处漂泊避乱的日子 , 只是“报道的文体”是诗歌 。而此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之句,更有现代新闻学里说的“新闻快评”之感 。不仅如此,他的《兵车行》《丽人行》甚至是唐朝颇具民生问题的监督报道,《丽人行》还直接讽刺宰相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姐妹 。他的“三吏三别”诗歌无疑是新闻里紧扣战乱这一主题的系列报道 , 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基本上就是唐朝“战地采访人员”和“深度报道采访人员” 。或因我是媒体人 , 所以读杜甫的诗不自然地发现了这个视角和观点,我才说“杜甫,其实是一个采访人员” 。当然 , 杜甫的诗歌特点不仅如此,还有散文化、杂文式、史诗性等多种特点,《杜诗全集》里的杜甫也有孝子、慈父、贤夫、义士、酒鬼、老茶客、青年才俊、落魄老人等多种身份 。余光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在我看来,盛唐只是杜甫的一半 , 正因杜甫诗记史事,才让唐诗比整个唐朝更完整 。否则 , 唐朝和唐诗都是手足残缺的残疾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史人民网——浙江频道>>杜甫其实是一名战地采访人员
"诗史"是谁?

文章插图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 , 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扩展资料古代诗人称号:1、七绝圣手:王昌龄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2、诗仙:李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行路难》《将进酒》等多首 。3、诗佛:王维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4、诗魔:白居易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5、诗鬼:李贺 。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其诗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代表诗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其诗被称为“史诗”和“诗史”的是谁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成为“中国三大传统史诗”,他们都是传承至今的“活史诗” 。
诗史杜甫;如《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 , 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其中提到胜利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纥军助战、在长安受到优待的事,提到平叛诸将的功业 。“三吏”、“三别” 。
希望能帮助到你
诗史是谁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 , 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 , 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 , 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 , 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 , 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 , 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 , 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 , 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
被人们称为“诗史”的诗人是什么时代的谁?诗歌被人们称为“史诗”的诗人是:杜甫
诗史:是指杜甫面对着血迹斑斑的土地来去苦吟的,所以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人家形容他的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从他的诗中可以了解当时的惨景.因而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 除权判决
- 男人经常犯困是什么原因 经常犯困是什么原因
- 新鲜那曲虫草的正确吃法 新鲜那曲虫草的正确吃法是什么
- 鸡翅又好吃又健康的做法 鸡翅又好吃又健康的做法是什么
- 勾勒的意思
- environment可数吗
- 密切的反义词
- 依旧的近义词
- 怎么去除橡胶味
- 平安树适合在室内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