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中国传统习俗,四大传统文化由来及习俗

春分的中国传统习俗
1、立蛋: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做“竖蛋”试验 。这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 , 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
2、送春牛: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 。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 , 名曰“春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言词虽随口而出 , 却句句有韵动听 。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是农耕的重要时节 。太阳直射地球赤道 , 昼夜几乎相等 。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 , 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 。太阳达到黄经0度,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 , 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从这一天起 , 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 。

春分的中国传统习俗,四大传统文化由来及习俗

文章插图
四大传统文化由来及习俗一、春节


1、来历


相传古时候 , 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 , 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 , 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 。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国君,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历法创建完毕后,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


2、习俗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


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


二 ,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 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


源于纪念屈原


传说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 ,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 , 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传说屈原死后 ,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 , 发展成棕子 。


习俗活动:


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三,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 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 , 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 , 寄托情怀 , 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 , 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 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传说故事: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1.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 , 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 , 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 , 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 , 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傍晚 , 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 , 悲痛欲绝 , 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 , 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 , 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


后羿无可奈何 , 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 , 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 , 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


习俗活动:吃月饼,赏月 。


四,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 , 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


传说故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


习俗活动:


【春分的中国传统习俗,四大传统文化由来及习俗】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 , 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 , 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 , 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 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