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译文游褒禅山记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 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 ——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 问其深 ,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 ,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 ,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以其求思之深 , 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 , 而又不随以怠 ,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 ,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 ,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

游褒禅山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 , 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 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 , 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 , 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 ,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 , 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 , 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游褒禅山记》的原文及译文?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北宋]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 ,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 , 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 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 则游者众;险以远 ,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 ,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劣谟陌祷杌蠖尬镆韵嘀?,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房定居,死后藏在这里 。因为这个缘故 , 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离那禅院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 , 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辩认出“花山”的名称 。现在把“花”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顺山而上走五六里 , 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 人们叫它“后洞” 。我和同游的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 , 然而见到的景色也越奇特 。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要烧完!”于是他们一起退出洞来 。大约我走到的地方 , 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 然而看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很少了 。大概洞更深 , 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 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 。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要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 。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 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 , 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 , 也不能到达 。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有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资料: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华山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 , 死后葬此 , 其弟子改华山为褒禅山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 , 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 。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 。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夭欲雨 , 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 。满山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 , 生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 。洞群分前洞、后洞、夭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 , 洞洞相通 。"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 。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王安石在游记中记的华山洞,洞内轩敞开阔,石壁上满是记游者的字迹 。洞内翠蝶绿裹,树木繁茂,树从中传出铮钲之声,象有人弄琴 。此地真乃人间胜景 。求采纳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 ,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译文: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 , 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 , 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译文: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 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原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 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原文: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 ,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 , 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原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译文:(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搅四怯纳罨璋刀谷烁械侥:曰蟮牡胤饺疵挥斜匾奈锛粗С郑膊荒艿酱?。译文: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 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原文: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 , 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原文: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扩展资料: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 , 旧名花山 。唐贞观年间 , 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 。东为灵芝山 , 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 , "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 , 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 , 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 , 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 , 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 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且槁鄣氖率狄谰荩灰槁凼羌怯文谌菰谒枷肴鲜渡系睦硇愿爬ê蜕罨?。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 相得益彰 。
《游褒禅山记》全文、注释、翻译!受长度的限制,所以只能添个链接给你哈~
全文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1045453.html?an=0&si=3&wtp=wk
翻译: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254591.html?fr=qrl&cid=218&index=3&fr2=query

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以及翻译!游褒禅山记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 ,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然视其左右 , 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 则游者众;险以远 ,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

游褒禅山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 , 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 ,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 , 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 , (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 , 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 , 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 , 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 , 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 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 , 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 , 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王安石和《游褒禅山记》的资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 思想家 , 文
学家 。

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 , 随父宦游各地,目睹
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
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荆公
新学”,旗帜鲜明的标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给当时
的思想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同时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
思想基础 。

王安石自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几近三十年
地方官生涯 ,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局部地推行了改革
弊政的革新措施 。1059年写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
书》,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张,为后来的熙宁新法构思
了一幅初步的蓝图 。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在
他的荆公新学思想基础上,大胆的提出了“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声发馈的政治思想 。
为改变北宋“积贫积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顾守
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
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到社会 ,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各个方面的规模巨大 , 
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史称“熙宁新法” 。王安石
因此被列宁称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
在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 。他的诗词瘦硬雄直,散文说理
逻辑严密,行文峭菝凌厉,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
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 。其诗文《泊船瓜洲》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为千古绝唱 。
《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词写景言志为诗词名篇 。散文
《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作为范文精选入中学
课本 。卓绝的文学造诣实为唐宋八大家之中坚,现存著
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
宋说》等 。

王安石所写的《游褒禅山记》中的褒禅山位于哪里褒禅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 。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 , 高耸挺拔 , "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 。
褒禅山历史悠久,景致宜人,4亿5千万年前,褒禅山所在原为一片汪洋,随着地壳运动,大海抬升为陆地,陆地又沉陷为大海 。如此循环反复,终于在最后一次燕山造山运动中升出海面 。褒禅山,古称华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 。其东有灵芝山 , 山上树木参天,古以盛产灵芝得名;中有起云峰,高耸入云,“天欲雨 , 山则云遮雾障” , 西有碗儿岭,相传一罗汉出生于此,饮食后投碗于岭上,至今仍见坐卧痕迹 。登褒禅山极目远眺,四周青峰环绕,山野之趣,赏玩之乐,探幽之险 , 登临之兴,令人流连忘返 。
褒禅山有华阳仙洞、褒禅烟雨的传说,“华阳仙洞”,传说仙翁往来此间 , 故名 。华阳洞有天、碑、门、地四洞,“褒禅烟雨”据说由于“葱菁环峙,如列翠屏,烟雨苍茫,胜似图画 。”山岭有石池,潴水不涸 。宋代祈雨处,有起云峰、龙洞、罗汉洞、龙女泉、白龟泉诸胜,星星点点,绵延数里,游者流连忘返 。褒禅山幽胜,不独烟雨为然,山有古木丛林,每当山雨欲来,则云雾涌现 , 蔚为壮观 。居巢陆龙腾诗云“杖黎山下几何看,谁识看山不为山,只爱云深山泼墨,苍岭万对有无间 。”清县训导罗瑞明有诗“古刹浮屠映碧山,状元题墨翠微间,游人倦憩尘心寂,云自青天水自闲” 。华阳洞因在山的南面亦即山之阳,故称华阳洞 。此山海拔481米,层峦叠嶂,绿树翠竹错落相映,村舍星散于山谷间,山清水秀 , 四季如画 。唐代高僧慧褒云游至此 , 感到赏心悦目,矢志“结庐其下” , 并尽全力兴建褒禅寺 。这就是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所提到的“慧空禅院” 。慧褒圆寂后其弟子为了纪念他,将华山改名为褒禅山 。当地乡绅富户捐资重修此庙,并在寺庙200米处建造大、小宝塔,大塔高20米,小塔高15米 。两塔俯视寺院,遥遥相对 。遗憾的是,文革期间两塔一庙均被毁 。

高中语文必背的课文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要背哪几段50.王安石《元日》
《游褒禅山记》第一段翻译?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 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 , 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现在把“华”念做“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

高中语文课文游褒禅山记翻译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 , 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 , 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 , (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 , 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 , 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 , 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 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 ,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 , 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 , 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 , 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 , 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 , 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游褒禅山记翻译第二段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 ,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 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 ,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 , 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 , 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 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 , 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句句对照《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第1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 , 死后又葬在那里;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 , 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第2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 , 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
由山以上五六里 ,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 ,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 ──谓之後洞 。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 , 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 临川王某记 。

游褒禅山记的原文和翻译游褒禅山记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 ,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 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 ,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 其进愈难 , 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 , 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 , 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 , 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 , 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 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 , 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 , 临川人王安石记 。

游褒禅山记原文与译文(个别词有注音)褒禅山亦谓之华(hu?。┥?褒禅山,旧称华(花)山 , 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比纭盎╤uá)实”之“华(huá)”者 , 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 。有?。?5)而欲出者,曰:“不出 , 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 , 来而(17)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19) ,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 。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 , 而余亦悔其随之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 。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游褒禅山记文白对译【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找到了翻译和 文字解析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 , 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 , 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 , 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 , 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 , 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 , 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 , 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 , 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 , 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第一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①,而卒葬之②【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 。【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 。【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距其院东五里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 。【现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 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灭⑦ ,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 , 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 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 。【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 。】
【文言现象】
①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居住 。址:地基,基部,基址 , 这里指山脚 。②而:连词,并且 。卒:终,最后 。之:指褒禅山麓 。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 , 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 , 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 , 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名:命名 , 动词 。⑥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 。文:碑文 , 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⑧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⑨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 , “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挥Χ痢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 。言:说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 , 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谬:错误 。
【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 。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
文章紧扣题目 , 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 。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 。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 。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 。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 , 反映了游览行踪 。全段以山名起始 , 以考证山名结尾 , 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
其实作者自己也犯了个错 , “华山洞”其实应为“华阳洞”,不过现在依旧保留原文 , 不加修改 。
第二段
其下平旷 , 有泉侧出 ,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①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③,——谓之后洞 。【顺山而上走五六里 , 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④,入之愈深 , 其进愈难,而其见⑤愈奇 。【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⑥ 。【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⑦,然视其左右,来而⑧记之者已少 。【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 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 , 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⑨ 。【大概洞更深 , 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方是时⑩ , 予之力尚足以入 , 火尚足以明也⑾ 。【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 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 。】既其出⑿ , 则或咎其欲出者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⒁ 。【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 , 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
【文言现象】
①侧出:从旁边涌出 , 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②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③问:探究,追究 。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 。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虽:即使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④拥火:拿着火把 。拥,持,拿 。以:连词 , 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⑤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⑥?。盒傅?。且:副词,将,将要 。⑦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尚:还 。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 。不能:不及,不到 。十一:十分之一的简称 。⑧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 , 而且 。⑨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加:更 , 更加 。⑩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 。方:当,正在 。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⑾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⑿既:已经,……以后 。其:助词 。⒀则:副词 , 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 。或:有人 。咎(jiù):责怪 。其:那,那些 。⒁其:第一人称代词 , 指自己 。而:连词 , 表结果 , 以致 , 以至于 。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享受尽 。夫:这,那,指示代词 。
【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 。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 。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 , 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
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 。不料 , 却中途退了出来 。游洞至此结束 。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 。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 。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 。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
第三段
于是余有叹焉①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 , 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④ 。【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 , 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⑤,而人之所罕至焉⑥,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志矣 , 不随以止也⑦,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⑨,亦不能至也 。【有了志向和力量 , 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然力足以至焉⑩ ,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⑿【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此余之所得⒀也!【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 。】
【文言现象】
①于是:对于这种情况 。焉:句末语气词 。②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得:心得 , 收获 。③以:因为 。求思:探求、思索 。而:连词,表递进 , 而且 。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 。④夫:表议论的发语词 。夷:平坦 。以:连词,表并列 , 而且,并且 。则:表假设的连词 , 那么 。⑤而:可是 。观:景象,景观 。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⑥而:因而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⑦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⑧?。盒傅?。⑨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昏惑:迷乱 。以:连词 , 表目的 。相(xiàng):帮助 , 辅助 。⑩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⑾于人:在比如人(看来) 。为:是 。⑿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孰:谁 。⒀得:心得,收获 。
【内容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 。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 。“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
作者先借托古人 , 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 , 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 , 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 ,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里以景喻物 , 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
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 , 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 。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 , 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 。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 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 。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 , 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 。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 , 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 , 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 , 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 。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 。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
第四段
余于①仆碑,又以②悲夫古书之不存③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④,何可胜道也哉⑤!【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 , 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 , 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⑥ 。【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
【文言现象】
①于:对于 。②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③悲:感叹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 , 以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 。④后世:后代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以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弄错 。其:指“古书” 。传:动词活用作名词 , 流传的文字 。而:因而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没有任何人 。名:动词,说出,说明,指识其本名 。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 , 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⑤何可胜道:那能说得完 。胜:尽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的固定格式,在这里表示原因 。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学者:做学问的人 。现在说“学者”是指学有专长的人,古今不同 。慎?。航魃鞯夭扇?。
【内容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 。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 。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 。“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 , 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 , 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 , 强调“深思而慎取” 。
第五段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① , 长乐王回深父② ,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③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 , 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④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
【文言现象】
①庐陵:现在江西吉安 。萧君圭,字君玉 。②长乐:现在福建长乐 。王回,字深父 。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③王安国 , 字平父 。王安上,字纯父 。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临川:现在江西临川 。王某: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 , 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 , 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
【内容分析】
第三部分(第五段) , 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

游褒禅山记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 , 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 , 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 , 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 , 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 , 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 , 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 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 ,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 ,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 , 少有人至的地方 , 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 , 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 , 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 , 也不能到达 。可是 , 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 , 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 , 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 , 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游褒禅山记》的全文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 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 , 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 , 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 , 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 , 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 , 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 , 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 , 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 , 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 , 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 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 , 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游褒禅山记》的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 , 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 , 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 , 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 , 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 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 , 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 , 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 , 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 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 , 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游褒禅山记 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把此山命名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和守陵人所盖的房屋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 , 打听它的深度,即使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 , 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 , 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 , 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 , 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 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
在这种情况下我便有所感慨 。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览,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 。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 , 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 , 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 , 便可以因为这一点而无所悔恨 , 难道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 , 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 , 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氏王安石记 。(望采纳

高二文言文《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 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 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 , 而弊山东之诸侯 , 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 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 , 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 , 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 ,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 ,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 , 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br>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 , 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对秦国来说 , 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 , 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 。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 , 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 , 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 , 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 , 然后齐、楚、燕、赵四国 , 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 , 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 , 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 , 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 , 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

高二语文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六国论:1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 以地事秦,...火不灭 。3 燕赵之君,...义不赂秦 。
伶官传序:1 满招损,谦得益 。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我就只知道这些了,恩,不好意思啊 。

苏洵《六国论》原文与翻译《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於顚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旣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於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战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埶,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於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埶弱於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埶;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打仗不擅长 ,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就使国力削弱,灭亡的原因啊 。有人说:“六国相互灭亡,全(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失去了有力的后援 , 不能够独自保全自己 。因此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获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和因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实际上多百倍;诸侯由于贿赂所失去的土地 , 跟战败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实际上也多百倍 。所以秦国很想得到的,诸侯很担心的,原本就不在于作战啊 。回忆六国的先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 。(其)子孙却对待土地不很爱惜 , 拿来给别人 , 如同抛弃小草(比喻轻贱的东西) 。今日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比喻短暂的时间) 。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而秦国兵马又到了 。这样下去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奉送(秦国)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所以不须作战,强弱胜败已经分明了 。终究灭亡,理应如此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灭 。”这话说对了 。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啊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卫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 。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 。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 , 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杀 , 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啊 。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 。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人不归附秦国 , 刺客不到秦去,优秀将领(李牧)仍健在 , 那么胜负的定数 , 存亡的道理,应当能够与秦国互相较量,(结局)或许还不容易预料 。唉?。ㄈ绻┯没呗盖毓耐恋胤馍透煜碌哪背?,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对付秦,那么我恐怕秦人会害怕得连饭也吃不下去啊 。可悲呀!有像这样(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久负的威势挟制,天天削减月月割让 , 因而趋于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被积蓄的威势所挟制?。∷灯鹄戳颓毓际侵詈?,他们的势力比秦弱?。慈杂锌梢圆挥没呗福ǖ姆椒ǎ├凑绞で氐目赡苄?。假如以(现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 , 这就又列于六国的下等了 。

苏轼的《六国论》全文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 ,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 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 , 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 , 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 ,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 , 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 , 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 , (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 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 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 , 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 , 却后来才灭亡 , 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 , 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ㄈ绻詈睿┯没呗盖毓耐恋乩捶飧煜碌哪背迹檬谭钋毓男睦蠢裼鎏煜碌钠娌?,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姓庋挠欣问疲幢磺毓玫耐扑财? ,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六国论》宋代: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 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斩荆棘 ,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 举以予人 , 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 ,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当与秦相较 , 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品赏析《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
谁可以提供给我 《滕王阁序》全文、《过秦论》全文、《六国论》全文、《游褒禅山记》全文和《离骚》全文是译文还是原文
先给你发了

游褒禅山记倒数第二段,译文 , 逐字逐句对应翻译,请学霸找一下错误O(∩_∩)O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往往有所得益 ,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 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不平坦遥远的地方,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搅四怯纳罨璋怠⒘钊嗣月业牡胤矫挥斜匾奈锛粗С郑膊荒艿酱?。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 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 , 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 。

《游褒禅山记》第一段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 ,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 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求《游褒禅山记》的原文译文翻译对照游褒禅山记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 ,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 , 予之力尚足以入 , 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 ,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

游褒禅山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篮笥衷嵩谀抢铮灰蛭飧鲈倒剩?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 , 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 , 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 , 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 , 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 , 打问它的深度 , 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 , 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 , 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 , 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 , 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 , 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 , 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①,而卒葬之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 褒之庐冢也④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 。距洞百余步 , 有碑仆道⑥,其文漫灭⑦,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 。
注释:
①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 , 这里指山脚 。
②而:连词,并且 。卒:终,最后 。之:指褒禅山麓 。
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 , 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 , 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
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第四十八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名:命名,动词 。